“海拔三千八,这里是我的家,热情的日喀则,开满了格桑花。”2013年6月24日,在飞往拉萨贡嘎机场的飞机上,我的同事董庆龙一边听着这首荡气回肠的歌曲,一边想象着入藏后的工作生活。而在日喀则白朗县城的济南大街上,迎接援藏干部的各族群众早已排成了长龙,在“扎西德勒”的欢迎声中,济南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正式开启援藏之路,董庆龙是其中的一位,担任白朗县发改委副主任。
初到岗位,调研的第一站是在海拔4600多米的东喜小学。走进学校他就惊呆了:教室是二十多年的老房子,白天风从墙缝里钻进来,孩子们冻得直打哆嗦。中午,教室一侧的山墙边,孩子们三五一堆地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饭缸,大口大口扒着饭。有时突然刮来一阵狂风,孩子们便集体侧身,护住饭缸,等风过去,再擦擦脸,若无其事地就着风沙继续吃饭。这一幕让他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孩子们距离太阳这么近,却距离富裕那么远。
回到单位,董庆龙立即发动亲友募集爱心资金,三年间,他先后募集5万余元善款,集中帮助了39名中小学生、6名特困大学生。
亲友们的支持让他感动,但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他明白能真正改变当地面貌的是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为此,三年中他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推进援藏项目落地。在援藏项目集中开工的那段时间,董庆龙办公室的灯每天晚上都亮到凌晨。为了对抗高原反应,身体瘦弱的他把制氧机搬到了办公桌前,一旦胸闷、气短、头晕,就立马拉过制氧机,猛吸上两口,再继续坚持工作。
在他和其他第七批援藏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投资1.1亿元的16个援藏项目顺利落地:白朗县城综合治理结束了白朗没有红绿灯的历史;文体中心建设让白朗拥有了第一座图书馆;噶普桥重建结束了附近群众河沟 水过的命运;市政道路改造打通了断头路,方便了居民出行,提升了城市形象。值得一提的是,济南市的援藏品牌——蔬菜大棚种植项目在这三年里也得到了大发展,甚至连咱们的章丘大葱、鲍芹也被“请”进了高原。藏民们的餐桌上从白菜、萝卜、土豆的“老三样”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美味佳肴。为了让藏民们既能靠蔬菜发家,也能靠花卉致富,他们又新建了标准化的花卉大棚,让红掌、文竹、四角梅这样的内地花卉也能在高原展露笑颜。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白朗海拔高、气压低、空气湿度低。早晨起来,鼻子里、嗓子里经常会有血痰、血块,下趟村回到县城,脸上立马蜕层皮。头晕、腹胀更是家常便饭,不过让他最难以释怀的是对家人的亏欠。援藏的三年里,多少个夜晚,孩子感冒发烧、老人腰椎滑脱,妻子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却远在天边。每当听到电话那头儿子用稚嫩的声音说:“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鼎鼎想你了!妈妈和奶奶也想你了!”电话这头的他总是泪如雨下。但想想临行前领导和组织的嘱托,想想刚开工的援藏项目,想想一路走来并肩作战的援藏战友们,他唯有克服困难、继续坚守。
去年6月18日日喀则援藏总结大会召开,第七批援藏干部使命结束。在前往机场的路上,他望着窗外这片熟悉的土地,在心底深情地说了一声:白朗,卡里秀(再见)!
从1995年起,济南市先后已有八批援藏干部对口支援白朗建设。在这期间,白朗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0倍,农牧民收入增长了22倍,财政收入增长了56倍,从一个偏远落后的高原穷县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强县、农机大县、青稞优县、援藏名县”,获得了“中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誉。
“阳光灿烂,日喀则我的家,走到哪里都不能把你放下。”离开西藏已经一年了,但这首援藏干部作词的歌还时常萦绕在他耳边。此时的白朗,街头巷尾、山谷河畔,一定又开满了格桑花。
新闻推荐
本报8月11日讯(记者范俐鑫王永)章丘区划调整升级。根据日前公布的《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章丘区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章丘刁镇将实现扩容,曹范等4镇升级为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将撤销辛寨镇,整建...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