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庄户百姓在生产劳动、素常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历经反复琢磨、不断发明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表达形式。它独具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特点,且耐人寻味、深思再三。如若探根溯源,歇后语于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在《战国策·楚国四》中,就有“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恒言录》中也有“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的记述。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歇前”部分是引子,象谜语的谜面,“歇后”部分则如谜语的谜底。歇后语在家乡俗称为“坎子”,章丘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历史上便被誉为“坎子之乡”。今年五一假期,我去庄里拜访老友,闲聊中提及此事,他含笑说:“俺庄里的坎子象‘绣江河里的浪花—看得见却数不清\’。”老嫂子也在一旁插话说:“俺村里的坎子多得如‘飞蚂蚁坐月子—一窝一窝的。”我追问有个清数没有,他的长子抢着开了腔:“听对门的老爷爷絮叨,他小时就听他爷爷说就有3000多条,以后新添的还不算计在内。”
三德范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沿着长街曲巷的石板道绕村一遭,便会看到玄帝阁、禹王庙、齐心亭等八大明清建筑。因此诞生了诸多坎子,有“石匠干活—(锤凿)见面便开始吵闹”,“泥瓦匠上房—拖泥带水”,铁匠铺在胡同里支炉子—抡不开锤”等,此外还有一批有关建筑系列的坎子问世,比如“出窑的砖块—定了型”,“墙头上挂帘子—没门”等。
三德范是章丘过年扮玩的名村。据县志记载: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博山县令亲下请帖邀请,由本村富绅王东岭献粮捐款、自任“玩官”;山东巡府(本村)房吏(秘书)金运鲁亲任“书办”,率领长队“玩”进了博山,玩到哪,地方皆以贵客伺侯,整整玩了80天才凯旋而归。由此落下了一堆坎子:“三德范扮玩—玩大发了”,“三德范到博山扮玩—天天当客”,“柳木杠上落天仙—上芯子”等。而今,“转芯子”、“扛芯子”、“车芯子”依然名扬遐迩、威震八方。2006年,三德范芯子曾代表山东参赛,一举获得全国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山花奖。2010年4月,又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仙女飞到肩膀上—扛芯子”便源于此。
历史悠久、气势磅礴的齐长城,从三德范村南蜿蜒横过。历经千载风雨沧桑和战祸毁坏,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和同治五年(1866年),分别由章丘县衙和四品高官高赤城率领重修加固。每日伙食则由“小寨村”(三德范村的前称)百姓做好,用小推车送往工地,每天三次推着送饭,时间一长,便将小寨改称为“三推饭”村,由此又产生出许多关于吃的歇后语。当时,屠户在庄头宰杀完猪羊后,便临时先搁置于石梁上,于是就有了“肉片挂在牌坊上—好大架子”;还有“六月六,吃炒面—正办(拌)”,“裁缝掉了剪刀—光剩下吃(尺)了”,“姥娘吃烘柿—光挑软的”等等。
清朝中期,村里出了一位勤劳贤惠、孝老爱幼的姜氏。其仙逝后,同族后人立碑称她为“三从四德之楷范”,为传承姜氏美德,经庄头族长应允,便把三推饭改称为“三德范庄”,并确立“力耕秀读”为祖训。自此庄貌骤变,兴办起民生书坊,近年来又新建了“儒家讲堂”,山东大学的教授定期前来讲授《论语》等国学,每次都有一帮人前来听课,本村和外地的都有,座无虚席。三德范村早就有“三德范的读书郎—满天星”,“带着书包上坡—耕读一家”、“瓜园里看水浒—甜中求乐”和“绸缎上绣牡丹—底子好”等一批歇后语。这些都是民间文化凝聚、智慧淬炼的结晶,它给山民以深刻的教益和启迪。从而,也反映出三德范千年古村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民间传统习俗。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没房也能落户取消投资纳税、购买房屋限制完善投靠亲属等五类落户标准分区分类实施优化落户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4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