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房村村内道路景观
施家崖村内,村民正在察看客人订制的蔬菜长势。 施家崖村的莲藕池小郑村村内修建的文化广场
(本版照片均由钱堃 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今,想体验这样闲适静美的生活,在济南也能实现。近年来,济南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基础内容,大力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覆盖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积极开展农村七改工程,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村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和做法。
天桥区以“连片治理”的工作方法,大力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覆盖率;章丘区则以特色示范村为引领,全力打造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城乡协调的美丽乡村“升级版”。这两个区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呢?对此,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度探访。
天桥区
新“黄河时代”的美丽乡村
“城里的房子跟我换,我都不换。”
红顶白墙的二层别墅、宽阔笔直的水泥道路、设施齐全的文化中心、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看见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办事处小郑村的第一眼,你一下就会喜欢上这里。
14日,记者来到天桥区桑梓店街道,“我们村今年变化可大了,上级政策好啊,连片治理给我们建设了新农村,我们出门也觉得脸上倍儿有面子!”村民郑书友正要串门子,他停下脚步,热心地带领我们看村里的变化。
占地百余亩的小郑村是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小村子,平日里也很少能看见村民忙碌的足迹,大多数村民都外出打工了。去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连片治理工程同样也给小郑村带来全新变化:路面硬化、广场提升、自来水改造、美化绿化等工程使村子焕然一新。其中,池塘改造工程让很多村民点赞。
对于村子的变化,今年70岁的小郑村村民张玉富,同样是感慨万千:“你看一下,现在房子很宽敞,住到里头又干净、又舒适。想出来转转,出门就是水泥路,还有路灯。城里的房子跟我换,我都不换。”
据了解,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桑梓店街道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旋律,大力推进“连片治理”工程,将位于全市西北角的小郑、北王堂、后房、前房、耿庄这五个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5个项目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村庄道路;在经历了由臭气熏天到卫生整洁的“厕所革命”,村庄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美丽乡村覆盖率达43.3%
近年来,天桥区在全市由“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的重要发展机遇之时,努力把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作为融入携河发展大局、加速城乡融合的现实抓手和路径,坚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中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线,以村庄道路硬化、街道绿化、村庄亮化、墙面美化、环境净化为重点,科学谋划、积极行动,精心组织,不断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明显提升。目前,全区共有美丽乡村52个,覆盖率达到了43.3%,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黄河北乡村旅游初见成效,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天桥区农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桥区委、区政府从治理农村“三大堆”、脏乱差陋习等具体问题入手,抓住加强环境整治、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等重点,做好示范,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坚持全民发动、全域推进、全面提升,从乡村连片治理、产业培育、民生保障等三个方面,努力提升美丽乡村达标村覆盖率。
据了解,在连片治理方面,天桥区完成连片治理村庄32个,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2公里。同时,他们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以城区创卫的力度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建成60吨垃圾转运站3处,配置垃圾收集车、电动扫路车、人力三轮车、垃圾收集箱、果皮箱等环卫设施,配备保洁员400余名,实现“村收集、街道中转代运,一日一清”,并完成改厕近5200户,完成率近52%。
同时,天桥区发挥近郊优势,立足实际,因村制宜,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乡村休闲旅游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建设具有沿黄特色的都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体系,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为美丽乡村建设以及覆盖率提升提供经济保障。
章丘区
以示范村为引领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莲藕经济”让群众发家致富
片片荷塘连成田、鱼儿嬉戏水中游,鸥鹭展翅湖中荡,绿色长廊环四周……走进章丘区绣惠街道施家崖村,58个白莲藕池塘,350亩种植基地尽显眼前,宛如步入江南水乡。
“我们这里不仅景美,这片生态园出产的水果莲藕,每亩能带来万余元纯收入,莲藕生产带动整个乡村富起来。”施家崖村村支部书记张恒起介绍,村庄临近朱各务水库,水位较浅、引水方便。2013年村里试种了20余亩白莲藕,当年就见到了可观收益。随后经土地流转,整合土地,村民积极入股,建成了荷香生态园。如今这个现代农业旅游开发项目,让当地百姓实现了增收致富。
据了解,施家崖村是个小行政村,121户人家,430口人,村里没啥产业,集体经济也没啥来源,多年来村集体收入一直保持赤字。看着农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劳作辛苦却换不来几分财富,村里的党员干部也觉得“脸红”。怎么办?刚开始,施家崖村书记张恒起想到的还是从自己最拿手的传统农业入手,搞浅水藕种植。“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的是,施家崖人一步就跨进了生态农业这个“时髦”的“门槛”里,莲藕种植“生金”又“增绿”。
从试种20亩,到现在流转全村土地500多亩,去年已实现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摆脱了“空壳村”的称号。2015年出产优质白莲藕800吨,产值1000万元,股民分红20万元。2016年又利用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扶持资金,新开发30亩荒地,发展白莲藕、药用菊种植及锦鲤观赏垂钓项目,在2015年基础上,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到40万元。村集体先后荣获山东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单位、济南市级蔬菜标准园、济南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现代农业“一图一册”重点项目。
四大提升工程助推示范村建设
近年来,章丘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融入交通、生态、产业、城镇四大提升工程全局,坚实规划先行、对标建设,突出示范引领、整体提升,全力打造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城乡协调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目前,章丘区已经创建达标26个市级示范村、78个区级示范村,引领了360个镇级示范村的自主建设,同时对已培养多年的老先进村鼓励自我发展,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在市、区两级示范村创建中,既有宁家埠镇向高村等老典型,又有绣惠街道施家崖村等新榜样,较好的发挥了典型示范、引领发展的作用。
据了解,章丘区严格按照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加强常态化管理,不断夯实标准化基础。从规划开始,他们就按照1000分进行设计,保证所有示范村建成之日就是A类村的楷模。同时,章丘区深入挖掘示范村特点,突出优势,彰显特色。例如向高村精神文明建设、三德范村传统文化建设、吴家村孝文化建设等等,从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同层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美。
另外,章丘区还选聘了第三方专业机构,按10%的比例每月一次对各村进行抽查暗访,发现问题,区农办现场核实,督促整改提升,根据评分进行排名,并在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公示。“我们还建立了章丘美丽乡村智慧平台、APP,利用第三方监管,实现了示范村和达标村所有信息在线共享,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失分因素、整改进度等信息一目了然,用动态监管进一步压实了街镇和村庄的责任。”章丘区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本报记者 钱堃)
新闻推荐
女报讯(记者耿宗璘)由济南报业集团主办、都市女报承办,济南韩氏整形美容医院冠名的“韩氏杯”首届济南民歌大赛活动自上周启动报名工作以后,选手报名踊跃,短短几天时间,就有几十位市民通过电话、微...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