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林
“群峰之尾泰岱,众流之汇二清”(清道光《章丘县志》),自古以来,章丘山水便有“小江南”的美誉。章丘不仅有长白副嶽、百脉名泉,还有百脉涌流而产生的美不胜收的绣江。
绣江,以“芹藻浮动,水纹如绣”而得名。“绣江春涨”为章丘八景之一。绣江还是一条利民河:它纵横章丘境内近百里,沿河居民灌田畴,置水(,种稻植荷,受利甚丰。绣江,实可谓美且善矣。而金人元好问诗写绣江及绣江至大明湖的沿途风光之美,则令古今人眼馋心热,心向往之:“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近日,章丘区在倾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此真恰逢其时也。窃以为,要建设今日的金章丘,关键要做好山水文章,绣江,此其一也。当年,绣江沿岸,文物古迹甚多,现已不存,可以参阅古迹,恢复建设
昔日的园亭,倾力打造一条连通
古今的景观河,如金陵之于秦淮、荆楚之于黄鹤是也。
清代康熙进士、官河南新野知县的邹平人张玺(字宝庵)在《露园记》称:“余自少往来于阳邱,见环绣江而辟为园亭者以十数计”,露园即其一也。园在“锦川门二里许南折而西”,由焦心植先生所建,为康熙进士、官行人司主事、后迁吏部考功司员外郎的焦毓栋(字立庵,号吉云)的“世业”和“里居需次”,“园中央为醉耕堂,堂止三楹,楹之外为台,虚敞闲旷,下瞰园中。堂额为故邑侯吕公云藻所书。堂之迤南,凿方池半亩,石梁驾其上,虹影蜿蜒,沉沉入水中。又其南不数武,有坊焉,其阳题曰:湿翠流云,其阴题曰:日涉成趣。坊之西为四照亭,亭俯华沼,菡萏生焉,游鱼戏焉。稍北,垒石为山,罗列巑岏,雅饶异状。堂之后为东阁,画槛琱窗当风,眺月则于旷宜……每当长夏之交,琅玕戛玉,疏柳摇金,稷稷松涛与禽声相上下,于时枰音琴韵时出其中,了不复有尘世想,未尝不投辖为平原欢也。”
今据《章丘县志》,依次再说几处富有特色的绣江园亭,这些园亭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而且有着生动感人的故事:
绣江亭:在县治东绣江东岸,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与张飞卿饮宴于此。据元好问《济南行记》:“遂东入水栅,栅之水名绣江,发源长白山下,周围三四十里。府参佐张子钧、张飞卿觞予绣江亭,漾舟荷花中十余里。乐府皆京国之旧,剧谈豪饮抵暮乃罢。”
饮江亭:在县治东南5里,元代章丘县令李惟肃建,元代重臣刘文简敏中有记。廉令李惟肃尝指着绣江对人说:吾惟饮此水耳(表示清廉)。因筑亭榭于后圃,扁曰:饮江。刘敏中《饮江亭记》中称道这位“以廉为民所慕,成不令之化者”的章丘县令李惟肃“廉而恕,刚而能断,弭姦去盗,先教而后罚,未几,阖内外翁然称治。”,而且这个“一杯水”的事迹在山东影响深远,明代山东提学沈钟《题饮江亭》诗中说“李侯惟肃廉莫比,只饮绣江一杯水”。兴建恢复此亭,以彰后来,意义深远。
含辉亭:县东南5里。刘敏中建。
野亭:刘敏中建,张养浩题《江神子》一阙于其上。
望江楼:在县治东绣江之滨。明正德年间章丘县令吕秉彝(字性之)建。名为望江,实为望盗。据邑人刘栾《望江楼记》记载:“吕侯性之治章丘……有盗数百人,中夜至江,欲渡焉。宿楼者觉之,走白侯,侯跃马出,戎服登楼誓众……以身率众鼓噪而前,贼惧,因败走,追逐出境,斩数级而还,盖自是不敢犯章邑。”故事实在生动感人,实与饮江亭故事一脉相承,表地方官员爱民之心也。
绣江园:在县治北。邑人刘渡建,新城王士禛有题词。王士禛曾多次泛舟在犹如青绿山水的绣江尽情游览。他的同榜进士、好友刘渡(字石洲)就在绣江畔的回村居住,并将其家称为绣江园。康熙二十八年,王士禛“过宿其居”,并在他家的墙壁上题词一阕,专门描述绣江两岸风情,词牌《点绛唇》:“小雨班班,垂杨影里青青麦,越阡度陌,好个南村宅。雁塔同题,相对俱头白。今何夕?修篁怪石,留我狂吟客。”
还用多说么,面对美景,作为清初的诗坛领袖,诗人王士禛自觉在绣江面前已变成狂吟醉客!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昨日在山师附中,陪同孩子看考点的家长在校门外等候记者王晓峰摄点击查看原图高考落幕,中考登场。从今天起至13日,济南市有6万余名初三生参加中考。由于今年是最后一年采用6门学科共计...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