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举行的非遗手工艺技能大赛拉开系列庆祝活动序幕。
济南市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一览表
2016年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设立的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部确定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的主题,提出了系列非遗保护新理念。站在这一起点上,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出从“加强能力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夯实保护基础、保护传承环境”四个方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非遗保护“再出发”。
加强能力建设,以提升传承人技艺、提高保护和传承能力为目标,开展非遗技能比赛、非遗传承人培训、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库建设等工程。完善体制机制,将从探索建立科学的非遗项目评价办法入手,深化项目和传承人评审制度改革,建立起申报、评审、考核全过程规范化制度体系。夯实保护基础,主要是以深化非遗校园传承为抓手,非遗传承保护从年轻人做起,培养传承年轻人才。同时还将加大非遗项目挖掘整理、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建立非遗保护基础数据库,做到应保尽保,活态传承。保护传承环境,主要加强非遗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非遗展示基地和场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和宣传,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丰富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展示济南市非遗保护成果,让市民们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感受非遗魅力,激发文化自觉。
1
技能竞赛展现工匠精神
6月6日在天桥区体育馆举办了非遗手工艺技能比赛,此项活动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济南市主会场,启动了全市系列庆祝活动。本次比赛有剪纸、面塑、雕刻、鲁绣、陶艺手工成型、结艺、钩绣等7个比赛项目,代表着济南本土多个领域的手工艺项目,集中展示了在技艺和传承方面的成绩,承载着济南工匠们几十年如一日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的坚持与艰辛。本次比赛不仅是一场竞技比赛,还是一场传承能力的比赛,来自各行各业的传承人、爱好者、从业者145人参赛,参赛者年龄从7岁、8岁的小学生至50岁、60岁的传承人和爱好者,充分体现了非遗项目传承的广泛性。通过比赛,有效推动了传统工艺项目的振兴。2
展示展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将持续至7月初,共组织举办23项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参展参演人数达1000人。其中,6月9日、10日将在市群众艺术馆、历下区百花洲、中山公园、槐荫区文化馆、唐冶街道唐城社区广场、长清区文化馆、章丘绿岛广场、商河泰商国际商城广场、商河县文化馆广场等举办非遗项目展览、展演活动,营造全市保护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3 非遗进校园激发传承活力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还将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在济阳县职业中专开展鼓子秧歌展演及非遗项目展示等宣传和教学体验活动。济南市非遗进校园工作开展较早,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将进一步重点深化,以开展常态化教学试点工作为抓手,切实推进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夯实“人人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的保护传承基础。
近年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建立起较完整的保护框架体系,非遗宣传展示力度不断加大,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7项,省级54项,市级28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5人,省级19人,市级11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传统工艺工作站试点1个,承办了3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今后,将在新的起点上,加强政策研究,提高规划水平,探索创新举措,实现非遗保护制度化、规范化,推进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
(本报通讯员 王晓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赵敏通讯员李丽萍宋洁相公庄是章丘铁匠的发源地,素有“铁匠之乡”的美誉。而今,手工铁匠越来越少,熟悉铁匠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少,2014年,“章丘铁匠”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