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开通,外国列强资本也逐渐向章丘渗入,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垄断了章丘市场。过去,人们点灯用的煤油称洋油,火柴称洋火,就是用的肥皂也称洋胰子。旧时章丘的这些洋货均来自设在明水(3处)和龙山(1处)的3家外商公司:美孚、亚细亚和德士古。
19世纪,英美等国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先后出现了亚细亚、美孚、德士古等火油公司。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系英国人和荷兰人合资开办,总机构设在伦敦;美孚火油公司系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独资经营;德士古是美国的另一家合资公司。这几家火油公司,依靠帝国主义的炮舰为前导,四处掠夺石油资源,炼出大量煤油、汽油、润滑油等,亟待扩大市场销售。我国虽然石油蕴藏丰富,但当时政治腐败,科技落后,自己不能勘探开采,反被认为是贫油国,城乡居民照明全用植物油。自1891年以来,三家公司先后在我国设立了总公司(设在上海),在中小城镇委托中国商店为代理店或设经销处,垄断了我国的石油市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三家火油公司从我国城乡掠夺了巨额财富。
开埠后,三家公司沿胶济铁路线,每站设分号或经销处。在章丘明水和龙山设有分号。在明水的美孚公司(也称美孚洋行)规模较大,1901年创办。在明水火车站路北建有油库,有油罐2座,容量2500吨,还有库房10几间。在明水大街北头(现博物馆前边)有经销处、营业房间6间,后有大院、库房10几间。资东当然是美国人,一年只来几次。洋行的一切业务是由黄县的丁俊亭掌管,常年坐班的10几人,雇佣临时人员多达30几人。主要经营煤油、汽油,还有一部分肥皂(洋皂)、蜡烛和火柴之类。大宗的是鹰牌煤油,主要批发销向绣惠城关及刁镇一带,多雇佣临时工成桶成桶地用推车运去。
丁俊亭还于1902年在明水大街前头设立了“亚细亚”经销点,规模比美孚商号小,也是主营煤油,其名称为“元宝牌”、“铁锚牌”,燃烧时烟多,销售量低于美孚。但亚细亚经销的壳牌汽油,颜色清白,挥发性高,销售量则高于美孚商号。
在明水还有一家“德士古”洋行(公司),资东是美国人,由青岛人李水西任经理,主营煤油,创建于1903年,其经营规模相对较小。
这三家洋行开展业务的手段均为总公司或分公司代理经销。总公司为了诱使各经销处和代理洋行打开销路,推销煤油、汽油,对经销处和代理店,按销油数量给予佣金,并采取寄售方式。即经销处和代理店,将油售出后,再向公司交款,油价按距离青岛远近,规定地区差价,距离青岛越远,油价越高。经销处或代理店每销售1桶油约得佣金4角左右。如遇水、火灾害,意外损失,皆由公司保险,另外公司还准许经销处或代理店,按销售数量一定比例报销损耗,所以一些中国人都乐于为之经销。
由于章丘距离青岛较远,资东不常来,所以三家洋行有时也投机取巧,如遇公司调高煤油价格,则少报存油数量,按低价与公司结算,然后把没有上报的存油,按照高价出售,多得利润。遇到公司调低油价,则按相反的策略对付。有时把在甲地出售的,报称在乙地出售,赚取地区差价,因而三家洋行赚取了不少额外利润。在民国初年,三家代理处被称为“三大洋行”。与经营国货的“恒聚杂货行”和“美裕生杂货行”统称“章丘五大行”。
三家洋行的煤油销路遍及穷乡僻壤。利用这些销售渠道,美孚洋行还经营毒品。据明水三大队的刘如岭老人回忆:约在1931年,他给美孚洋行运煤油,从明水油库运到绣惠代销点。当时用的是25公斤的油桶。先到的车队,连人带车一天也没有出来。后来才知道,有6桶装有白面儿(海洛因)。大概是装运工装错了油桶,后来美孚洋行下来追查,收回寥寥,经济损失不小。
三家洋行之间,在初期竞争激烈,相互勾心斗角,各施法术,杀价倾销。经过一番激烈竞争,终于达成协议,统一销售价格,共同垄断章丘的市场。他们肆无忌惮地任意抬高油价,残酷盘剥当地百姓。
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三家洋行油料来源渐少,加之任意提高垄断价格,销售量也锐减。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三家火油公司总部及在青岛的分公司都被日本人没收。交给日本三菱物产株式会社。英美的煤油、汽油中断进口,胶济铁路沿线的分公司、经销点名存实亡。民用汽车只得用木炭作动力,广大农村无煤油照明,又重新用植物油点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新闻推荐
广大市民朋友:我区2017年高考中考即将到来,高考将于6月7日至8日举行,中考将于6月11日至13日举行。我区高考考点设在章丘中学、四中、五中、实验中学,中考考点设在章丘中学、一中、四中、五中...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