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村之美不仅是青山绿水等外延之美,更是让未来乡村充满魅力、吸引力和助推力的“乡风文明”内涵之美。近年来,商河县龙桑寺镇以乡村文明建设为抓手,贯通“塑形”与“塑魂”,在“抓实、落细”上狠下功夫,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榜样引领、阵地建设等工作,以乡风文明滋养乡村振兴之路。
村民自治移风易俗重拳狠刹“攀比风”
“老苏啊,这么办可不合适!”龙桑寺镇苏家村村民苏伟国喜添孙女,原本准备大办酒席招待亲友,但在村红白理事会成员苏连义的劝导下打消了这个念头。
树文明乡风,首先要刹住歪风陋习。针对大摆筵席、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龙桑寺镇自去年以来重拳狠刹“攀比风”,在全镇9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开展村民自治,营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通过制定完善红白事管理制度,对彩礼标准、酒席数量、丧事时限等作出明确约定,通过“村村响”喇叭广播、移风易俗倡议书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宣传。目前,全镇所有村丧事由3天减为1天,吹鼓号、摆席、舞乐现象已销声匿迹,平均花费节省70%。
健全群众自治体系,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该镇坚持村“两委”统一领导,进一步拓展村务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各类群团组织及村民代表作用,全面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将三农政策、村规民约编成群众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三字经、五字诀、七字歌等顺口溜,有力推动了移风易俗等工作。
典型模范联动评选“榜样”引导村民见贤思齐
十年如一日,将爱倾注在智力障碍的婆婆身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爱亲的刘集村村民李延仙;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为照顾年迈的婆婆,带着老人改嫁的解家村村民孙士秀;耄耋之年坚持辛勤付出,把村庄洁净当成光荣事业的西辛村保洁员刘华元……
见贤才能思齐,崇德就会向善。近年来,该镇大力培育、挖掘、树立来自农村基层的好榜样,逐步建立从村到镇的典型模范联动评选体系。去年年底开展了首届“孝德龙桑·十大孝子”、“厚德龙桑·十佳母亲”和“生态龙桑·十佳保洁员”评选活动,30位“年度人物”全部来自农村基层生产一线,这是龙桑寺镇通过榜样带动,促进乡风转变、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各类先进榜样,如群星一样遍布龙桑寺镇的每一寸土地,成为带动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文化生活惠及群众让文明的种子根植龙桑沃土
走进龙桑寺镇刘集村,大街宽阔整洁,房屋整齐划一,绿化高低有序。而在10年前,刘集村还是名副其实的“后进村”。近年来,该村通过统一规划建房、开展文明评选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11月,刘集村成功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村”。
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才能培育出涵养文明的土壤。该镇一方面通过“龙桑救驾”、“刘秀知恩图报”等传统特色文化涵育“龙桑人”精神特质,挖掘商河县首个农村党支部等红色文化激发群众家国情怀。同时,结合鼓子秧歌、三句半、京剧、豫剧、广场舞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依托党员教育示范点、文化活动中心、村民健身广场等开设“道德讲堂”,推动乡风转变。2018年7月6日,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召开,该镇作为全市唯一一个来自街镇的典型代表,向全市介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
让文明的种子根植龙桑沃土,让文明的气质融入龙桑血液。下一步龙桑寺镇将努力把全镇建设成软硬设施强大、文化底蕴厚重、城镇乡村文明的精神文明大家园,助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乡风文明带动乡村振兴。(本报记者 李冬阳 通讯员 马晨霞 刘垒)
新闻推荐
玉皇庙镇在全市率先试点农村“一户一宅”“宅基盘活”筑牢乡村振兴支点
不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增进农民对改革的信任,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才得以不断释放。商河县玉皇庙镇党委班子...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