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面“全福系”别具一格。
新店开业初期,弟弟李华得多往手擀面馆跑几趟。
全福人家院落里亭台水榭,小景迷人。
李震、李华兄弟俩精心打造的全福农庄,宛如小江南风光。
“村前小河摸鱼是对家最深的记忆”,李震说。
全福农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菜市场也是李华(左)每天早上必去的地方。 多种精美的雕刻在全福农庄再现。 全福农庄成为很多新人举行传统婚礼的首选地。
1993年,17岁的李震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开过门市部、干过建筑、搞过房地产,当年的少年如今已然变成了少年的父亲,多年的打拼也为他积攒了可观的财富,可小时候在村前那条不知名的小河摸鱼的情景却一直在李震脑海中萦绕。
决定回到从小生长的纸坊村投资搞农业是2012年。当时,李震创办的“全福系”已经成了餐饮界的一面招牌,全福楼、全福人家、全福小镇等餐饮店面每天顾客盈门,光是前些年搞房地产时的商铺租金,一年就有几百万元。
多年经商的经历让李震很清楚,投资农业项目10年、20年也不一定见效,在见到效益之前,房租收入、酒店收入未来数年都得投到这里来。但多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乡情还是透露了他内心的想法,除了钱,村里还有那些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大爷大娘,还有一份对老家的情怀。
第一个回来盯守项目的是比李震小7岁的弟弟李华。虽然在家中5姊妹中排行老小,但李华的事业起步也是从外面的世界开始。回到纸坊村之前,他在烟台一个地产项目和妻子一同从事销售工作。
兄弟俩给项目取名全福农庄,依着那条伴随他们成长的小河而建。从2012年回村到现在,时间一晃7年过去了,在投资8000多万元后,全福农庄逐渐露出了兄弟俩想要的模样。
驱车前往平阴县洪范池镇驻地,一处高大的马头墙门面首先映入眼帘。往里走,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院落被小河环绕,推开厚重的木门,庭院里小桥流水,移步换景,睡莲、荷花、锦鲤让人顿时有了穿越的感觉。
把全福农庄建成江北的小江南,让游客在这里感受纯天然吃住游一体的生活是兄弟俩的梦想。为了筑梦,兄弟俩投入了太多心血。为让农庄更加原汁原味,李华跑到安徽的乡村去收购拆旧房时淘汰的房梁、窗花、门框,他要把那些精美的雕刻在这里再现;南方的工人费用高,很多木工活都得手工雕刻,他就给他们加工钱,无论如何也要把水平高的师傅留下;还有让李震相当自豪的农庄里的1000多亩竹子。别看现在长势旺盛,竹笋甚至都能穿过沥青路面冒出来,但当年,从南方移植到北方的竹子栽了死,死了栽。有一年栽下1000棵竹子,最后才成活了两棵。
除了看得见的带动了周边100多位村民就业外,兄弟俩的回归给正在谋求乡村振兴的老家带来的还有更多。过去对外介绍纸坊村时,连当地人都不知道从何开始说起。现在,“全福农庄那个村”几乎就成了纸坊村的代名词。还有人说,洪范池镇有历史,有泉水,但给游客的感觉总是来转一转、看一看,少了一些生活的烟火气。现在有了全福农庄的洪范池镇,生活化体验的内容从没这么好。
为筹备8月10日在全福农庄开幕的洪范池镇第三届泉水文化旅游节,李震已经待在村里一周没有回家。正上小学的女儿在学校介绍自己的爸爸时会说:“我的爸爸是一名建筑工人。”李震说,自己没有刻意教她这么说,这些年,只是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女儿,你爸就是干建筑的,过去干建筑有了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现在又回到村里干上了建筑,不管人走得再远,也永远不能离开生养的这片土地。
(文/本报记者 冯经伟 图/吕传泉)
新闻推荐
对城区与农村分类施策,精细化管理城市 榆山街道:10个网格联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榆山街道东阮二村内设置的党员公开栏新时报记者王铮摄近年来,在平阴县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大背景下,榆山街...
平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