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熊苗
听到这则新闻的瞬间,就被暖到了——
平阴县北市村有座磨坊,被村民们称作“磨坊银行”。原来,7年前,这个村的村支书个人掏出1万元做“储备金”,由磨坊主人、热心村民曹大姐保管,借给村民周转,以解村民的一些燃眉之急。7年过去了,借了钱的人家总是赶着归还,钱从来没少一分(本报今日A03版有报道)。
出钱的村支书,出力的曹大姐,淳朴的村民们,共同“讲述”了这个暖心的故事。这个故事,始于村支书“有心”,看到了村民们的需要;借力于“义务保管员”,“为村民们做点好事”;成于村民们的诚信,若是民风不淳,怕是几天也运转不下去,遑论7年。这三环环环相扣,缺了哪位主角,都无法成就这段佳话。
不过,今天最想着墨的还是这位村支书,若是用网络用语夸赞,叫“别人家的村支书”!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位村支书应该算是村里“先富”的那部分人,后来回村带动村民一起发展。一个故事是,村里建起了粉皮厂,但只有框架,后续还需投入,前景也不明朗,村民们有些疑虑。这位村支书找到村里的一位老党员,让他带领村民把粉皮厂干起来。“赚了算村里的,赔了算我的”,这是记者采访时老党员回忆起的村支书当时对他说的话。现在,村里不仅有粉皮厂,还有花卉大棚等企业。
近年来,基层治理难题时时出现在舆论视线里,也是国家顶层设计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位“别人家的村支书”,或许可以给我们最现实、生动的启发——既有能力带领村民奔向富裕,也有情怀为群众设身处地考虑,这不正是庙堂之高所呼吁的“实干”“担当”,在基层之远的妥妥落地吗?
专门问了记者,有没有什么细节,能看出这位村支书在村里的口碑如何。记者只说,从路上偶遇的村民们对他的态度,可以看出口碑应是不错的。“一方面我们民风淳朴善良,我信得过大家伙,另一方面是担心有人觉得丢面子而不好意思去借钱。”村支书对于不记账的一句解释里,小到对村民面子的考虑,或许正是口碑的里子。
儿子在外地工作,现钱又不够,当天夜里借了2600元给孙子看病——能想象这位村民当时的焦急,还有孩子父亲第二天赶回来就把钱还上的感激。这种集体里的温暖和勾连,也是口碑的里子。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应该是衡量基层干部最好的标尺吧。
回头来看这位“别人家的村支书”,最打动人的仍是那份“有心”。只要“有心”,村里的暖心故事,相信就不会停。
新闻推荐
平阴县不断完善城市设计,着力构建“显山露水”的城市风貌平阴县立志打造区域性农副产品集散商贸物流中心1月9日,上海浦东,平...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