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兴顺将1万元钱交到“磨坊银行”曹广芬手中。(本报记者 赵晓明 摄)
曹广芬两口子在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开了一间磨坊。在她手中,有一个黑色软皮的小本子,跟别的磨坊账本不一样的是,这个账本上记的每一笔明细,都不是她的钱,而是北市村党支部书记史兴顺的。7年前,史兴顺把自己的1万元钱交到了曹大姐手里,让她代为保管。这钱,村民们谁都可以借,没有利息,完全给村民急用。
长期生活在农村,史兴顺知道,村民的习惯是一有钱了就存到银行去,家里很少留大量的现金。但对村民来说,一旦有事急需用钱了,去镇上的银行取钱来回就得十几公里,借钱也不一定好借。于是,史兴顺就有了拿出1万元钱固定放在村里让村民应急的想法。之所以把钱放在曹广芬家的磨坊,就是因为磨坊一天到晚不断人,方便村民随时支取。平时“磨坊银行”的钱就由曹广芬负责保管登记。说是保管登记,其实在刚开始时,应急用钱的村民根本不需要登记,一般都是拿着钱就走了,过几天再主动把钱送回来。四五年前,来借钱的村民看着曹广芬有时在磨坊实在忙不开,就提议在一个小本子上留下每次借钱和还钱的记录。
自掏腰包拿出1万元钱放到磨坊后,史兴顺就像忘了这件事一样,从来都没看过一次账本。在他心里,村民都爱面子,自己不去看谁家用钱了、谁家还钱了,就是对大家的信任,这样村民才愿意来用这个应急钱。
“你看,这个是大娘孙女要结婚,但银行的定期存款却没到期,大娘就来借了给孙女‘表示’的4000元,这个钱很快就还上了。还有这个,村里养牛的老罗要去买饲料,碰巧家里没这么多现金了,就来拿了2000元用,等卖了牛,这个钱就还上了。”曹广芬告诉记者,村民每次借钱都不多,又归还及时,几年下来,她这里始终都有余钱。现在,“磨坊银行”已成为村民的“周转银行”。
2月26日下午,记者一行跟随史兴顺来到“磨坊银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他打算再给“银行”多放1万元钱,让村民用起钱来更宽裕一些。接过史兴顺递过来的1万元钱,曹广芬觉得沉甸甸的。她说,用钱的村民应了急,都记得书记的好,以后她怎么也得把书记的这个钱管好。
(本报记者 冯经伟)
新闻推荐
抓铁有痕 落地有声 区县出实招、拼干劲 “抓落实”抓准、抓细、抓深
大地回春万物生,山东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也像一粒“种子”,在济南市区县贯彻落实的行动中“落地生根...
平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