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东
九泉二山一阁老,洪范山水甲天下。
洪范池镇资源丰富,我们一行在导游的指引下,先来到了云翠山的南天观。云翠山海拔474.9米,因道教文化和日月泉而闻名遐迩。主要景观还有天柱峰、子陵寨、北朝摩崖石刻等。据说,山顶立一陡岩,长宽各500余米,高数十米,“势成一柱倚青天”,明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丹书“天柱峰”“壁立万仞、削成四方”蔚为壮观。在南天观看那石结构的“蓬莱阁”、回阳洞、古戏台亭阁,古人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那矗立于院内的于阁老的碑文,遒劲有力的书法,俨如神来之笔。
走在南天观的院院落落,感触最深的就是无处不在的道家文化,道人在此练功,养其天性,给魅力无穷的洪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南天观最特别的要数日月泉,它位于长春洞中,泉水自洞底渗出,形成一汪清池,池上盖有一石板,板上有两个孔:一孔圆形如日,一孔半圆如月。阳光自洞口射进,透过两孔,水面隐约有日月之影,日月取阴阳之意,这些无不渗透着道家思想。
别了南天观,从龙王庙出来向东便是洪范石桥,桥下河水汹涌澎湃,涛声震耳。过石桥,绕波光粼粼的汇泉湖,沿弯弯曲曲的河堤步行一公里,便可到坐落于天池山下的“小泉城”书院村。“父以子荣,母以子贵。”书院村以书院而名扬四野。村落不大,几十户人家沿河而居,家家流水,户户垂柳,有大明湖之风貌。村边就是东流泉,泉水从天池山脚众多岩缝中冲出,注入一方池,然后从池外壁石雕龙头口中喷出,形成溪流,水流汇集成河,村民借地势而修建的水渠常年自流,无需任何外力而自动灌溉良田。明代,中丞刘隅曾在此建书院,故此泉又名“书院泉”。东流泉水势颇佳,是洪范池泉群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昔日,泉北侧有“洪福寺”,相传系唐代洛阳白马高僧清真、悟明、蕙僧、圆僧创建。年代久远,现仅存遗址及明朝万历年间《东流泉》诗碑两通。其中一诗云:院旁三家市,屏开十里岑。石床云作幔,丹壑水成音。啭树林飞玉,冲波月散金。不知行役苦,但觉空人心。而泉北石壁上仍存有四尊石窟造像,为唐代石刻,极为珍贵。
到洪范当然得看看洪范池。洪范池是洪范池泉群的“龙首”,也是济南西部最著名的泉池,位于洪范池镇洪范村南端。“洪范”一名有来历,有讲究,就如同古人的字号,要不得半点的马虎。此名来自《尚书·洪范》篇,原意为“大而有常”,取大禹治水,使洪水就范之意。据池前清朝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完颜时,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泉池呈正方形,边长7米,深约5米,池岸围以石栏,栏柱上方雕有蹲狮。池南侧外壁上有一石雕龙头,泉水自龙头口中流出,婉转流入浪溪河。池中因泉水上涌,浮力颇大,据说可浮起铜钱,有名的“洪范浮金”就出于此。此处地势奇特,四周重峦叠嶂,沟壑相连,洪范村及泉即处于高地之上。泉池高出附近地面数尺,四季长流,不因旱涝而消长,不显趵突之状,水面平稳如镜。清人萧培元有《游洪范池》一诗,诗云:“寻幽选胜到山家,洪范水清池一涯。暴雨横生绿柳荫,爽风香送紫薇花。忽闻蝉噪栖高树,近吸龙泉饮锡茶。欲解尘缨勤旧业,书斋落日语桑麻。”
于林是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话不假,大寨山和云翠山靠的就是道仙修行,洪范池清泉的灵性与龙有关。风水宝地出圣贤,这话也不错。明代文学家、万历皇帝的老师于慎行就葬于此地。于林是全国白皮松栽植最多的地方。万历皇帝的御笔题字和汉白玉石刻及部分石雕也存在此处。触摸白皮松,弯下腰捡了一块松皮,把玩在手中,睹物思人,遥想于老在家乡发奋苦读,在朝传授圣训,晚年著书立说,何等的慷慨,何等的伟岸!
新闻推荐
□张世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济南天上很少见到飞机。那时候,别说真飞机了,就连航模飞机、玩具飞机都少见。一旦有架飞...
平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