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14日讯(记者 冯经伟)晚上7点,电话接通的那一刻,王军刚回到家换下白天给小麦喷药穿的衣服没多大一会儿,“背着50多斤的喷雾器在麦地里来来回回走了一天,浑身都是药味儿。”
王军是平阴县锦水街道上盆王村党支部书记,种植了几十亩菊花的他也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按理说,像给正处于防治病虫害的小麦喷药这样的活,完全可以雇人来干甚至是使用当下流行的无人机喷药,但从2011年开始,上盆王村村干部硬是把这个“即便出的钱比其他的打零工要高,但愿意干的人也不多”的苦差事揽了下来,集体给全村1000多亩小麦喷洒农药,并坚持至今。
“干部们是实实在在地真打药还是在地里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呢?”刚开始,有的群众还有些半信半疑。为了动员愿意服务乡邻的群众参与进来,也算是喷药监督员,村里干脆一天出100元雇了两位村民。如今,上盆王村喷药服务队由15人组成。除了7名村“两委”干部外,还有村民代表和小组长,大都是村里的党员。
虽然近些年有些村民在地里种上了苗木、玫瑰花等经济作物,上盆王村小麦种植面积从1000亩减少到700亩左右,而且当初需要半手工操作的喷雾器换成了两三米宽幅的电动喷雾器,喷药时间也从当初的四五天缩短到三天,但重负荷的劳动让“累得走路都走不动了”的感觉并没减少多少。
看到附近有的种粮大户用无人机给小麦喷药,有人就提出来要不要试一试。王军就跟大家算了一笔账:用无人机给小麦喷药目前的市场价最低10元一亩,全部喷洒一遍就得7000多元。而现在15个壮劳力3天时间下来能节省下3000多元,这省下的钱能干好多事呢!
“咱这个村,可比其他村强不少!”说起坚持了8年的集体喷药,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们赞不绝口,最起码,在外面打工的群众不用因为要给小麦喷药往回跑了,在外面多赚点钱,比什么都强。
新闻推荐
学生时代的熊善隆■周末人物红色记忆·不忘初心1939年,28岁的他以候补党员的身份,经罗荣桓批准,成为平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从此,这位思想进步的青年领袖,担负起领导全县人民抗战的...
平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