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李鹏 摄)
在敬老院里,孔令友(左)与他的老伙计们玩得不亦乐乎。(李鹏摄)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选择“村内养老”模式。(李鹏 摄)编者按
“别说是日本,就是美国俺也不去!”2018年1月3日上午,平阴县孝直镇的市定贫困村马跑泉村村民黄德贵“执拗”地拒绝了小女儿的好意。他说:“妮,虽然你是为了尽孝,虽然你想让俺生活好点,可俺真不想走!”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黄德贵放弃优越的国外生活环境,选择在乡村落脚?他告诉记者,村里刚刚落成的日间照料中心硬件条件优越,在这里还能和大家拉呱、唱戏,他可舍不得离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养老战略等相关政策的落地生根,农村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少专家认为,这表示乡村旅游、养老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济南市乡村养老发展情况如何?农村养老与城市养老有何不同?近日,记者来到部分乡村,探访济南市乡野间的养老故事。
“在这里,俺们都觉得很幸福”
1月3日,尽管“雪姑娘”再次与泉城爽约,但气温还是降到了冰点以下。与清冷的乡间小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跑泉村日间照料中心。在这里,村里的老人们欢聚一堂,热闹地聊着家常。75岁的侯庆英说:“老黄,俺刚才听你闺女说了,你真不去日本啊?那里环境特好,好吃的也多呢!”79岁的黄德贵坚定地回答:“俺不去,俺不会说洋话,白天孩子们都不在,看个电视都听不懂,谁给俺解闷?还是在这里活得滋润。”
黄德贵告诉记者,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有空调、活动室,也有食堂,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入住。“一个月每人花费50元,一天管一顿中午饭;天气不好了我们就住在这,还有活动室,大家唱戏、看电视,一点也不闷;屋里有空调,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多好啊。”黄德贵表示,由于年轻人都不在家中,村民们在家里舍不得点炉子,也很少有人做饭。“在这里有吃有喝,比在家里强多了。”据了解,黄德贵有3个女儿1个儿子,孩子们多次要求老人去城里生活,但他认为村里有了这么好的地方,完全没有必要去麻烦儿女。
该村“第一书记”王广文介绍,县民政局为马跑泉村的日间照料中心投资287万元,共占地961平方米,内设26个床位、11个房间,完全可以吸纳东山社区辖区内10个贫困村的孤寡老人,让他们老有所养。他说:“咱国家民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政策,农村的‘留守老人\’问题也会被逐步解决。村日间照料中心今后的运营,就是利用国家补贴和村内的光伏收入进行维持。”
“开饭啦!咱今天中午吃西红柿炒鸡蛋和米饭哦!”日间照料中心的“大厨”赵风芹正在招呼老人们吃午饭,黄德贵边吃边笑着说:“一周七天吃着不重样,有饺子,有米饭,有馒头,还有各种菜。当然,在这吃得也比在家吃得多,俺们都觉得很幸福。”
“盼了这么多年,俺终于回家了”
虽然,乡村各方面配套设施相较城市还有不小差距,但乡村也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当记者第一次来到平阴县锦水街道敬老院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坐落在半山腰的山头村,紧邻玫瑰湖湿地公园与玛钢公园,远离工业污染和城市喧嚣。老人们三五成群,或在自留地里耕种,或在阳光下聊天,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还真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里还有集中供暖,老人们可以“温暖越冬”。“你们城里养老院不可能有这么新鲜的空气和这么大的院子吧?”在这里居住的66岁单身老人孔令友得意地说。
2015年时,锦水街道办事处与县民政部门投资1150万元,开始建设这家敬老院,并由办事处每年支出9万元购买服务,聘请专业的养老服务公司进行日常维持。辖区内60岁以上的五保户老人、建档立卡贫困老人可以免费在这里居住,享受住宿、吃饭、医疗免费的待遇。在一楼宿舍内,记者见到了77岁的丁传寅,谈起2016年10月搬家的那一幕,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被眼泪打湿他的眼眶。“俺是锦水街道前阮二村人。之前,锦水(街道)并没有养老院,俺们一批人就被安排在了榆山(街道)的一家养老院里。俺腿脚不行了,只能坐轮椅,可还是给俺安排在了二楼住。在榆山住了9年,俺就没下过楼。”当得知锦水街道的敬老院投入使用后,他激动地好几晚睡不着觉;当看到敬老院的车来接他们时,他忍不住流下泪水:“盼了这么多年,俺终于回家了!”
这家养老院硬件设施相对完善,环境优良,交通方便,如果仅仅只为街道社区的贫困户、五保户提供养老服务,还是难以“满足胃口”。据该街道办事处下派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王海燕介绍,下一步将探索社会养老的融入,为更多的老人提供服务。她说:“养老是个大问题,农村养老难度更大。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养老是绝对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如果能将本村的养老问题解决,从而利用农村优势发展社会养老,对乡村振兴事业来说绝对是一举多得。”
“现在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了”
红顶白墙的二层别墅、宽阔笔直的水泥道路、设施齐全的文化中心、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近日,记者来到天桥区桑梓店街道,“我们村今年变化可大了,上级政策好啊,连片治理给我们建设了新农村,我们出门也觉得脸上倍儿有面子!”今年70岁的小郑村村民张玉富正要串门子,他停下脚步,热心地领着记者介绍村里的变化。
占地百余亩的小郑村是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小村子,平日里也很少能看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大多数村民都外出打工了,村里以老年人居多。2016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连片治理工程给小郑村带来了全新变化:路面硬化、广场提升、自来水改造、美化绿化等工程使村子焕然一新。其中,池塘改造工程让很多村民点赞。
对于村子的变化,张玉富感慨万千:“你看一下,现在房子很宽敞,住到里头又干净、又舒适。想出来转转,出门就是水泥路,还有路灯。城里的房子跟我换,我都不换。”
张玉富表示,如今女儿女婿都在外务工,城里也买了房子安了家,不会回来种地耕田。他们老两口年岁也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只能料理家门口一小块菜地,大田种不动了,所以选择把土地流转出去了。张玉富他们家里有5亩半的地,流转出去后,每年也有近5000元稳定的收入,够他们老两口生活用的了。
“土地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如今不仅流转土地能拿到钱,关键是让我们有了时间干点别的。”张玉富坦言,平时他们两口子都到村子附近的农业园区里打点零工,每月还有近2000元收入,这让他们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现在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了,这在以前是根本都想不到的。”张玉富介绍,过去还没把土地流转出去之前,一直是靠儿女孝顺,隔三差五地给点生活费过日子,而且年轻时存的那点钱,都在孩子结婚时用了,所以家里日子过得也紧。
“现在好了,每个月都有收入,而且年底还有分红,终于不用再向儿女要钱了。”张玉富说。 (本报记者李鹏钱堃)
新闻推荐
自2017年12月11日开始,市城乡建设委扬尘督查组进一步加大督查检查力度,连续两周对各县区扬尘治理情况进行排名。在最新公布的第三周排名中,槐荫区、平阴县存在扬尘问题的建设项目较少,分别排...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