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平阴新闻 > 正文

开镰啦!

来源:济南日报 2017-06-19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全程机械化收割让农民更轻松。(钱堃 摄)

“80后”不当老板做了农场主

年轻农机手一季赚了5万

“第一书记”让贫困户在原地“脱贫”······

麦田里,年轻人的故事正在上演

开—镰—啦!上周,济南市进入今年小麦集中收割期。

种麦子、收麦子、卖麦子,在这永恒不变的轮回里,曾经在麦田里奔跑的孩子已经长成了大人,他们有的离开了麦田,有的却又回来了,带着革新的技术、全新的观念,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这片土地。

麦子每年都会熟,麦田里的故事却在不断变换。土地有它的魅力,让离开的人再回去。在今年的麦收季,这些年轻人成了滚滚麦浪里的“主角”。

“80后”的农场主

“在麦田里长大要让它变得更有魅力”

今年小麦遇上的“条锈病”让许多老麦农有点“慌神儿”,因为这个俗称“黄疸病”的传染病在过去对幼年小麦几乎是致命的。但“80后”平阴县农场主翟林却表现得很淡定:“政府会派技术员来指导,我们自己也有技术,损失会有,但不会太大。”

果然,如翟林所料,今年他的家庭农场每亩产出达到1000斤,比往年稍有减少,但却不是很多。

像许多“80后”一样,翟林喜欢新鲜事物,乐意接受新技术,脑子里有新观念,而与其他想往外走的“80后”不同的是,他在麦田里长大,却又热切地回到了麦田里。

“我以前在城里自己做生意,当小老板,收入也还算不错。有一次回家,参加了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班,完全打破了我之前对麦农的认知,打破了对耕种技术的认知。”翟林说。于是,他放弃城里的生意,义无反顾回了平阴老家,流转了240亩地,干起了家庭农场。

“从决定返乡种地,到流转土地、开办家庭农场,再到注册无公害商标,仅用了3个月时间,那年我才26岁。”翟林说,“因为政府政策好,而且有技术,所以我很有信心。”

年轻的麦农相信技术能改变产量和质量,翟林在自己的农场里实验着各种新技术。

“小麦宽播技术,别看麦苗插得稀了,但是间距大了长得就粗壮,抗倒伏、产量高,而且弱苗少了,质量就有保证,还省种子;配方施肥技术,因地制宜,什么样的土地用什么样的肥料,配比合理了,施肥少,麦苗长得好,而且最重要的是减少面源污染……”谈起种小麦的各种先进技术,翟林滔滔不绝,而对于销售,他的观念更是老麦农想都不敢想的。“以前麦农收了麦子,都是卖到粮食站了,不仅销路没有保障,而且价格也没准。我现在都是订单销售,在小麦种植之前就已经都卖出去了,销路和价格都稳定。但前提是麦子的质量要达标,我们农场的早就注册了无公害商标,有品牌就有市场竞争力,脚扎根黄土地,脑袋里却一定要有市场。”翟林说。

从种植到收割再到销售,颠覆性的改变让翟林的邻居老张感到不可思议:“现在要想让土地上长出‘金疙瘩\’,还真得靠他们年轻人。你就说这收麦子吧,以前顶着毒日头干一天,一个壮劳力最多割2亩麦。加上晒粮、弄秸秆、夏种等,咋着也得折腾十四五天,割季麦子,人瘦一圈。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能割一百多亩麦子,顶上几十个棒劳力。夏收夏种5天左右就搞定了。夏种也简单,开着机器,一趟过去,耕地、施肥、播种全部完成。”

“不变的是麦田,改变的是麦田里的人,我们相信技术和观念的改变,能让这片土地更有魅力,吸引更多出去的人再回来。”翟林说。

一季赚5万的农机手

“脚踩在土地上

让我感到更踏实”

6月12日中午12点,记者来到长清区平安街道前升村的麦地旁边时,一辆辆收割机正在麦地里来回穿梭,要采访这些农机手需等到中午两点左右,因为那是他们午饭时间,一天之中,只有在吃午饭时他们才能歇歇。

下午1点半,农机手李勇从闷热的收割机里出来时,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他脱下上衣,拧了拧衣服上的汗水,埋头吃起了饭。由于整日暴晒,李勇皮肤黑得发亮,双手因来回转动方向盘(出了茧子,身上沾着收割机上的油污和尘土,让人完全想不到,他竟是管着50多个农机手的合作社社长。

2004年以前,李勇经营着一家五金、水暖、电器及农机配件门市部,年收入在几万元左右,基本生活无忧。但从小在麦地里长大的他却对麦田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他放弃了安稳的生活,买了一台拖拉机、一台联合收获机,顶着家里的反对,回农村办起了合作社,从此过上了“苦日子”。

三夏生产时期,李勇每天6点多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般早上六七点开始割,一直到晚上10点多,白天几乎不休息。有时候吃过早饭,下一顿饭就到晚上了,午饭基本上都顾不上吃。实在累得不行了,就作业间隙在车里打个盹。”李勇说,“这个点作业完毕,又得奔赴下一个点,最多的时候一天能作业七八十亩,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就这样,李勇带着他的农机手和机器,不仅服务于长清辖区,还到德州、胶东、河南以及东北地区开展跨区作业,跑遍了全国各地。

但是苦没有白吃的。“省内近点的地方每辆车需要几千元的运输费,像东北那边路途较远,每辆车运费在1.3万元左右,但是东北那边都是大平原,活也比较多,基本上都能挣不少。”李勇说,“去年,我们农机跨区作业上万亩土地,年收入达150余万元,社员人均收入也到了5万元左右。”

如今,合作社已经有农机手50多人,各种大中型拖拉机20台、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20台、耕地机械14台、秸秆还田机5台、小麦免耕播种机5台、烘干机1台、其他机械19台。李勇介绍,他们农机合作社目前占地4亩,有能存放大型机械的标准化库房400余平方米,并且有专门的维修车间和维修设备工具,且总资产已由起初的143.76万元发展到如今的近千万元。

“如果没有当初的坚持,也不会有现在的收获。在土地上创业,让我感到更踏实。”李勇说。

扎根土地的“第一书记”

“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

也是脱贫的希望”

又到了一年的小麦丰收季节,2016年年底时,济阳县曲堤镇的贫困村周家村曾收到一家爱心企业捐赠的3台农机,当时预计这些农机今后每年可为该村带来7万元左右的集体收入。半年过去了,又到了丰收季,他们有了收入了吗?

6月10日,记者在该村村口见到了这3台农机,它们分别是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以及秸秆还田机,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该村一位村民高兴地说:“这3台机器真是为村民解决了一大困难,以前每到收获季节,村民到处联系联合收割机,生怕遇到下雨天气。而贫困户收割农作物更困难,不仅要找机器,还得出几百块钱收割费。”

据了解,这是该村上一任“第一书记”张民联系的一家企业进行捐赠的,一位村民说:“有了它们,以后村民优先收割,在价格上也只收取成本费,对于贫困户可以免费为他们收割。”而当时,张民也与村委商议,农机租用的费用,六成用来帮扶贫困户。“要让村里人人丰收。”张民说。

在田地里,贫困户王秀花正喜滋滋地看着收割机帮她收麦子:“庄稼丰收,不用交农机费用,这日子过得很知足。”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俺家有5口人,种了8.5亩小麦,除去种子、化肥以及收割费用,一亩地也就能剩下100元,往年每亩的收割费用在60元,今年全部省去后,共节省了510元。”

今年,接任张民任该村“第一书记”的张涛,仍然会把“前任”的工作思路延续下去。“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同样也是贫困户脱贫的希望。保障粮食丰收、减轻百姓种粮负担,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因此,我们会将这项工作作为一个抓手,令贫困户脱贫‘更快捷\’。”

(本报记者 李小梦 钱堃 李鹏)

新闻推荐

平阴山头村棚改7天签约98%

本报6月14日讯(记者冯经伟通讯员周娟)继6月8日签约第一天创下近200户纪录后,连日来,总共涉及452户的平阴县山头村棚改项目每天都以近百户的签约量快速增加。截至6月14日下午5点,已有440户签订拆迁协议...

平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开镰啦!)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