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平阴新闻 > 正文

300年平阴古村落 88户农民下山上楼

来源:济南时报 2012-05-28 11:4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赵明实习生 黄敏 杨雯雯

平阴县孔村镇晁峪村,一个在深山里驻足了300多年的村庄,从2012年5月26日开始,这个在深山憩息已久的村落88户农民即将“移民”到孔村镇镇中心,开启新的一页。这个在今天依然没有商店、拉东西还要靠毛驴、一些房屋依旧是石垒的深山古村,如今正搬迁到平阴县首个“双气”齐全的孔村社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样的一番气象?搬迁后,住着被称为“城里人房屋”的农民,又该怎样谋生计?5月26日,记者来到平阴县孔村镇,对这第一批上楼的农户进行了采访。

昨晚住石屋,今朝上楼房

2012年5月26日,对于平阴县孔村镇的两个小村―――晁峪村和张山头村来说,是蝶变的日子。这天,这两个村庄集体搬迁到建在镇中心的孔村社区。晁峪村45户农民基本搬迁完毕,张山头村在这天搬迁了20户。上午10:20左右,浩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伴着锣鼓声驶入孔村社区,开始了安家之旅。在这些搬迁农户中,晁峪村赵化玉一家人,可谓是“昨晚石屋,今朝楼房”,反差最为鲜明。

睡了不到3小时,收拾行囊进社区

2012年5月26日11:10,在孔村社区A3楼3单元,晁峪村的赵化玉正兴奋地往楼里搬东西。老人和小孩全都加入搬迁队伍,一个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也要出一份力,他弯着腰,让一个长方形的空心小柜躺在自己背上,慢慢地往楼上走去。在一楼拐角处,出现了拥堵,一户农民家正在费劲地往屋里搬桌子,谁料这桌子比门宽很多,无奈之下,这家人开始锯桌子腿,堵在楼梯口的邻居也不着急,有的上前帮忙锯,有的则站在楼梯口笑着看他们锯。10多分钟后,这张桌子终于走进了新家。楼道里繁忙起来,吆喝声不断。

走上三楼,摆放在地面上的两个皮箱和用被单包好的四五个包袱放在铺了白瓷砖的地面上,可杂乱的包袱依然留不住人的目光。一套崭新的家具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记者发现,新买的淡黄色与豹纹相间的沙发还未来得及拆封,塑料膜还在,稳重的暗红色的小柜子静静地摆放在房间另一角,新买的餐桌上,放了包裹着被子的两个包袱。阳台吹来阵阵凉风,在餐桌与厨房中间,一个艺术性很强的隔断墙很自然地立在那儿,这隔断墙分为两部分,上面是一个个错落有致的方格,下面则是小橱。厨房里,油烟机已安好,淡绿色的碗柜与上面刷洗台都十分洁净。

这是晁峪村村民赵化玉的新家,记者走进他家时,他的小女儿正用拖把拖地,他和妻子赵兰珍正在屋子里收拾东西。赵化玉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暑假后就要去北京农业大学读研,小女儿今年大学毕业。今天搬家,小女儿回来帮忙。“昨天晚上我们一家人收拾到1点多才睡觉,今天早晨4点多一点就起来接着收拾。搬家高兴啊,睡不着。”56岁的赵化玉告诉记者,他们家分到了97平方米的房子。“我们原来住的地方是山区,靠种庄稼为生,一年收入只有两万多,勉强生活。”他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几乎什么都干过,像电工、村团支部书记、村主任、民兵队长,他的党龄已有25年。“我原来的房子是石屋,有五六十年了。”

老家在大山,房子还是石头的

中午11:48,记者在赵化玉妻子赵兰珍的引领下,驱车赶往大山脚下他们的老家。途中,记者发现,所经水泥路宽约3米,路上很少见到车辆,断断续续地碰到了几户农民,他们牵着拉着土车的驴往家赶。

中午12:14分左右,在水库旁边,一座石屋展现在记者面前。赵兰珍走到家门前,开锁的时候,家里的驴和鸡、狗都叫起来。在赵兰珍打开家门的瞬间,记者像是走进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家小院。

院子里很杂乱,像是进入了荒废的地方。石屋的布局仍是老式的风格,堂屋和西屋在正北,东侧单独建饭屋,在西南角还有一个石头堆砌的家畜棚,只有屋顶与围墙相连,一只黑色的小狗在笼子里跑着,六只鸡在栏里悠闲地走着。整个庭院除了随着时间的冲洗愈加发白干净的石屋和长在角落里的几棵杂草略显清新外,其他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陈旧。生了锈的大锅露天放在一个台子上,一只铁皮水桶也已生锈,驴饮水放料的槽也是石质的,两个裂纹较多的木梯立在墙的旁边。一辆金鹿牌的自行车已锈迹斑驳,赵兰珍告诉记者,这辆自行车还是自己结婚时买的,已经30多年了。

打开堂屋的门,里面由于搬迁显得比较杂乱。抬头一看,顶棚的梁木已黑得发亮,在房屋的西北角,墙皮已脱落,露出石块。碗橱横在屋里,茶壶、茶碗和吃完饭还没来得及清洗的碗、碗底还有些咸菜的碗都堆放在大桌子上,西面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大女儿赵红丽的几张已经发黄的奖状挂在墙上。在屋里东角落,床已经搬到新家,只剩下搭起来的蚊帐,还有一个赵兰珍结婚时娘家陪嫁的大衣橱在墙角。

供孩子上学,建新房的计划搁浅

“我家的房子很破,这些年也不是没想过建新房。”赵兰珍指着搭在堂屋顶和饭屋顶上的木板,“你看,建房用的木板我都准备好了,只不过现在卖得只剩两块了。”赵兰珍告诉记者,这些木板是2002年准备的,那时自己和丈夫打算建新房,可是两个女儿都在上初中,学习都很好,眼看就要升高中了,若是建房,肯定就没钱供孩子上学了。“我们是农民,知道自己没钱,这个屋挺结实,还能住,孩子上学要紧啊。”记者仔细打量这位54岁的母亲,她的皮肤由于经年的日晒,肤色近似土色,在说到这件事时,她的眼睛里闪动着亮亮的泪花。

走出堂屋,她领着记者去看她养的驴,“我养了它三年多了,一头驴能卖3000多元,都可以换一辆三轮车了。由于都是山地,三轮车也没它好使。这几年浇地拉庄稼全靠它了,不过过段时间就得把它卖了。”

住楼房很高兴,以后生活有顾虑

赵兰珍告诉记者,她们家的收入全靠家里的18亩地,除了粮食外,家里的四五亩地瓜地每年能收入一万多元。

“以前家里还养了十多只羊,因为要搬迁,今年春节的时候,我把它们都卖了。住楼房是好,可是以后的生活怎么办?你看我今年都54岁了,一般的工厂也都不要了,收完这季庄稼,不知道以后怎么种地,住的小区离地有20多里,我又不会骑摩托,该怎么干活啊。”

68岁的赵化臣和老伴分得了75平方米的房子,他告诉记者,搬完新房他就不回去种地了,老伴也已70岁了,地种不动了。靠着每个月60元的补助,再加上儿子们给的钱,生活也就差不多了。

搬迁筹谋4年,正考虑招商

晁峪村党支部书记赵化奎介绍,整村搬迁从设想到实现历时 4年,整个村从17公里外的深山搬到镇上,是一次类似三峡移民的巨大工程,能搬到镇上的居民区,是高兴的事。可是,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他们正在探讨。

没有商店,只有7名小学生

晁峪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村民150人,地处纯山区,离镇驻地17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长期以来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不愿返乡,外村的姑娘谁也不愿意嫁到晁峪村,小伙子娶媳妇成了难题。村里有7名小学生,一名上幼儿园的孩子,接送学生的班车由于生源少而且路途远都不愿意到村里,村民只好将孩子送到邻村王楼村才能坐上车。村里连个商店都没有,就连村民的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也要到邻村王楼村去买,这就形成了晁峪村‘三难\’:看病难、上学难、娶媳妇难。“晁峪村一直靠山吃饭,年轻人一般都出去了,村里老人居多。女儿嫁出去了,男孩又不愿留在村里。因此,村里的人口呈递减的趋势,每年自然减员在10%左右。”赵化奎告诉记者,从2008年冬天他就开始考虑搬迁问题,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进社区,只不过后来去平阴县的另一个镇去看社区后,才有了搬到社区里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后,得先选择一些试点村庄。我们晁峪村和张山头村基本上是镇上比较小的村庄,我们就成了第一批住新农居的村。在向村民动员解释过程中,村民大部分对于住新民居很赞同,我们是以房换房。”

以房换房,住“双气”社区

据了解,晁峪村和张山头村都属于整村搬迁,赵化奎告诉记者,为了减少村民的疑虑,镇政府专门找了房屋评估单位评估房屋价钱。赵兰珍告诉记者,她家的石屋估价是29000多元,根据以房换房政策,她们家分得了97平方米的房子。

赵化奎告诉记者,晁峪村的分房办法是,对评估价在10001――― 20000元的老宅,折换75平方米的新楼房,20001―――30000元的老宅,折换97平方米的新楼房,30001――― 50000元的老宅,折换105平方米的新楼房。50000元及以上的老宅,按从高到低的价格顺序,依次选取不同位置、楼层的面积为125平方米的新楼房。经过一番对号入座,晁峪村45户、150人全都搬进了新楼房,另外6户、12名老人即将入住安置房,2名老人入住敬老院,搬迁率达到100%。“村民们不用再额外拿钱,我们村分得125平方米的大约有21户,分得97平方米的有8户。还有几户老人安排住进了安置房。”赵化奎告诉记者。

孔村镇党委书记尚海成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孔村镇结合省、市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他们在全镇范围内规划了7个新型农民社区,其中已着手建设了孔村社区和李沟社区。孔村社区总占地520亩,规划坚持了“天圆地方,双轴正交,四区联动,中心突出”的原则,容积率1.0,绿化率达38%,全部建成后,可容纳3000户、1万人居住。目前,社区已完成860户、27栋住宅楼建设。今年开工建设的三期15栋住宅楼、820户建设任务,将在7月底实现主体完工,年底待验。“孔村社区是全县首个实现暖气、天然气“双气”齐全的农村社区,在农村来说,有暖气的就很少,有天然气的更少,而孔村社区全有了。而且暖气是利用工业余热,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孔村镇镇长陶庆福告诉记者。

让村民再种一年地,考虑招商引资

“村民已经种上了各种农作物,社区距老村有17公里之遥,来回不便,我们考虑让村民暂住一段时间。”赵化奎告诉记者,原本按镇上的安排,是搬到社区后马上就将老村拆了,但考虑到实际情况,麦收期间及耕种期间,还是让村民住在老村比较合适。

据赵化奎介绍,老村是一定要拆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规定在别的地方建了新房子,原来的老房子就得拆了腾出土地复垦。晁峪村拆了以后能腾出105亩地。腾出地后,关于村民的田间劳作,他有两种想法:“一个是组织班车,集体出资,每个人拿点钱,每天一起去老村劳作,再一起回来;二是,老村的5间办公室留下来,用来集体存放农具、器械,派两个人照看。”

关于住进社区后的长远规划,赵化奎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很深的课题,要不断探索。“我有两条思路,一是想成立果业合作社,让农民们参股,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来管理。这主要是种核桃,现在我们村种的核桃已达到了800亩、4万余棵,户均800棵,最多者达2000余棵,人均260棵,仅此一项,全村可增收300万元,人均2万余元。二是考虑招商引资。”赵化奎做过统计,等老村拆了,他们村的耕地就达到600多亩,而全村算上山地有3810亩。

新闻推荐

引导村民从种粮改成种大棚蔬菜,平阴洪范池镇杜庄村“第一书记”朱鹏程―――3年要把杜庄变成科技示范村

八日朱鹏程(左)来到绿色蔬菜大棚中向村民了解蔬菜生长情况记者刘敏摄□本报记者 田珊 实习生 李欣“三年时间听起来很长,其实很短,要想在这三年里把杜庄打造成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从现在起就得一...

平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300年平阴古村落 88户农民下山上楼)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