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山东省首例自主完成、济南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康复出院,这标志着济南市乃至全省心衰治疗将迎来新时代。“人工心脏”是一种怎样的治疗手段?适用于哪一类患者?又能为患者带来哪些好处?在济南首例“人工心脏”患者手术时又遇到了哪些技术关卡?对此,本报记者对济南市中心医院心外科主任张锋泉进行了专访。所谓“人工心脏”实际是个泵
“人工心脏”是真的心脏吗?在2月14日的采访中,记者看到出院的李先生身上背了一个“小书包”,里面装的就是他新植入的“心脏”。
据济南市中心医院心外科主任张锋泉介绍,“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并不是在患者体内植入心脏,而是植入一个“人工心脏”泵,这颗重约420克的“人工心脏”被置入李先生的身体后,与他的心脏并联,一头连着他心脏的左心室,一头连着他的主动脉。血液从左心室经“流入管”进入“人工心脏”内,“人工心脏”再将血液推出,经“流出管”输送至主动脉,从而辅助患者血液循环。本次采用的是国产“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装置,体积仅有乒乓球大小,具有高稳定性和耐久性。
“这个‘人工心脏’需要用电,只要确定不断电,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张锋泉介绍,“小书包”重量为3公斤左右,共配有6块电池,每块可以持续使用4至5小时。今后,患者可以带着他爬山、打篮球,甚至可以跑马拉松,但是不能游泳和泡澡,淋浴洗澡没问题,连接‘人工心脏’的线路从腹腔穿出约3米长,由稳定的防水材质制成,连接着控制器。洗澡时可以将控制器放到浴室外,连接身体的部分需要用密封贴、防护套密封住就可以了。”
说起一个月前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张锋泉回忆,李先生患有严重的扩张性心脏病、反复心衰,左心室射血量只有正常人的五分之一,同时还存在二尖瓣、三尖瓣反流,在经过咨询相关专家后,首先把李先生的瓣环进行了修复,术后证实效果还是很好的。
“人工心脏”是心衰患者理想的替代选择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其特点是病情反复、多次住院,生存力低,随着进入老龄化时代,心力衰竭患病率和患病数量在逐渐升高。”张锋泉介绍,长期以来,心脏移植手术是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但由于供体稀缺,近年来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可以“延长生命的机器”——人工心脏。
也就是说,心衰就好比一辆每天都在运行的马车,人是车,心脏就是马,所谓“心衰”就是那匹马老到无法拉动车而引起的相关症状。药物治疗只能维持,治标不治本,只能通过换一匹马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张锋泉介绍,目前我国心衰患者有1000多万人,需要通过心脏移植手术得以生命延续的患者有100万人左右,但由于心脏供体的极度缺乏,每年心脏移植仅有600例左右,很多患者往往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
而“人工心脏”是理想的替代选择,部分患者在心脏辅助系统的帮助下可以恢复功能。张锋泉介绍,“人工心脏”的植入主要有三方面的临床应用,一是作为患者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待合适的供体;二是对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调节的作用,等待其心脏功能恢复后可以撤除;三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终期治疗,患者可以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
“人工心脏”价格未来将进一步降低
“‘人工心脏’在国外已经经历十余年的发展,随着咱们自主研发的‘中国心’获批上市,国内也逐渐开始展开这项手术,2018年开始在国内进行临床试验。”张锋泉说,“人工心脏”对于苦苦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来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国外手术接受者最长已经使用11年,国内最长达到4年,可以终身佩戴。
“传统心脏移植需要常年服用抗排异药物,每年的费用约在5万元左右,而‘人工心脏’主要是服用抗凝药物,维护费用每年最多两三千元。”张锋泉表示,这对于患者来说,可以避免在等待供体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后续极大减轻经济负担。且“人工心脏”适用年龄广泛,可以用于各个年龄段。
张锋泉表示,山东医生自主完成的第一例“人工心脏”移植手术,这意味着山东省心外科医生能独立自主完成这一类手术,这仅仅是个开始,团队将会一直把‘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做下去。未来,随着“人工心脏”的普及,特别是技术的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将有更多病人从中获益。(本报记者邱天)
新闻推荐
本报2月15日讯为深入贯彻落实济南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部署要求,汇集青年智力要素,激发人才支撑活力,吸引...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