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9年,济南华山片区换了模样。
走进华山景区,眺望周边区域发展,白的是高楼大厦,绿的是湿地公园,蓝的是黄河第九弯;入夜,城市灯光璀璨,万家灯火与建筑夜景点线面成画,一派繁华景象。
回首9年前,“脏乱差”是很多人对这里的第一印象:老房旧居破烂,私搭乱建常见,污水雨水横流,基础设施落后,缺少生机活力。
9 年间,从“蜗居”到“宜居”,活力之城、奋斗之城呼之欲出。华山的改变,是一部城市棚改区的蝶变史、一部城市格局优化的发展史、一部北部新城崛起的成长史。
19个村按下棚改“启动键”
火红的灯笼、大大的“福”字、厨房里飘出诱人香味、客厅中满是欢声笑语……1月 30日,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记者走进历城区冬华居小区居民李秀英家中,刚一进门,浓浓的年味儿便扑面而来。
“ 我以前住在石门李家村里,还记得那时候的房子破旧不堪,采光、通风、供暖都成问题。”李秀英对过去的居住条件记忆犹新。
原来,9年前的华山片区房屋破旧,多数为尚未改造的旧区以及农村居民自建住宅,建筑质量差,布局不合理;道路狭窄,路边堆满了碎石和垃圾,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泥泞不堪;商业配套、医疗配套、健身活动场所等城市综合配套基本为零,区域内人员混杂,防汛安全隐患突出,被称为泉城的发展之殇。
“ 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洞,遇到下雨天,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家里房间少,打地铺是常事,睡久了哪能不生病?”在这样的环境中,李秀英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据了解,华山片区占地 14.69平方公里,涉及19个村整体拆迁、 2.5万余人回迁安置,是山东省体量最大、涉及拆迁村落最多、难度最高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该项目是实现济南市“北跨”的桥头堡,也是济南市重点打造的 1号民生工程。
2013年7月,正式开工;2016 年底,完成拆迁; 2018年,开始启动安置房回迁工作,于2019年、2020 年、2021年分批次交付,至此项目圆满收官——9年间,华山片区正逐步发展为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宜居新城。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一线工作人员的无私付出和 2万多迁移居民的理解支持。
71岁的宋大爷一家原来住在郅家村,说起老房子,他有点不舍,“我们老房子位置很好的,走过去就是湖边了。”尽管如此,面对搬迁工作,他还是非常配合,“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华山更好发展,我们肯定要支持。”
蓝图变为现实,群众幸福感满满
“快瞅瞅,这房子住进来多舒坦啊!”一提到位于华山安置一区A 地块的新家,年近六旬的张先生就乐得合不拢嘴。 这是张先生一家在这个新家里迎来的第一个春节,“讲真的,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虽然没有奢华的装修,但整个房间被张大嫂收拾得干干净净。站在阳台,改造一新的华山湖公园尽收眼底,是名副其实的“景观房”,每天都与美景相伴,让张大嫂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人能搬进梦想中的新居。我家在17楼,采光和通风都非常好,小区的环境和物业的服务也很到位。马上过春节了,社区还特地派人上门做回访,关心我们回迁后的生活,我们真的很感激政府。”说话间,张大嫂脸上挂满了笑容。
小区里,精心装饰了火红的灯笼,虽然是冬天,草坪上却绿意葱茏,齐全的健身器材,有序的人车分流,让人看上去,内心说不出的欢喜。
时针指向下午 3时,小区里遛弯的人逐渐增多,宋大爷提着刚从超市买来的菜、哼着小曲走进小区。
宋大爷也是华山片区棚改项目的受益人。“ 政府为我们着想,安置房位置选得好,出了门就能买到菜,方便多了。”宋大爷乐呵呵地说,“离公交车站也近,周边学校、医院都不远,我们老年人看病方便多了。”
聊起回迁后的生活,宋大爷感慨良多:“说句心里话,多亏了咱们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一遍遍地上门协调、沟通,为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逐渐了解到棚改对城市面貌、对我们生活上的种种益处。回迁进来以后,居住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些只是华山棚户区改造的一个个缩影,更多的棚改居民从“脏乱差”的棚户区搬到宽敞明亮的新家,从狭窄的街巷走进宜人的小区。
据了解,安置小区配套了居委会、 社区服务中心、卫生站、文化活动站、书店、超市等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建设了大型商业综合体。除了小区配套,片区规划建设了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中、4所小学、9所幼儿园,真正实现片区内学生享受高品质教育的目的。
开窗见绿、 出门见园,城在园中、 园为城绕。如今,图纸上的壮阔蓝图和 2万多华山村民的梦想已从愿景变为现实,一幅美丽生态宜居的新城画卷,在华山之下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冯欣妤
新闻推荐
他们常年身处“地下”20米的空间,执勤期间十几个小时见不到太阳,外面的阴晴雨雪也无从感受,唯与一列列呼啸而过的地铁为伴。...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