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走进校园。市民 参事
在山东青岛,一名小女孩吃东西时不慎卡喉,瞬间无法呼吸,旁边爸爸沉着冷静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10秒化险为夷。
这位爸爸将自己救女儿的画面发到了网上,得到了网友的关注与热议——“小时候自己也是这样被卡住喉咙,当时就只有奶奶在家。奶奶手指直接伸进嘴巴抠,半天才抠出来,现在想想当时好危险啊!”“自己学了海姆立克急救方法后,没想到居然用在了老妈身上,想想都后怕,多亏当时在老妈身边……”
我们掌握的急救知识是否够用?当公众越发意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又是否有途径去学习?济南日报记者调查发现,67.29%受访者认为急救知识非常有帮助,然而仅有8.41%受访者表示自己十分了解。
引发反思你的急救知识够用吗?
男子被鸡骨头卡喉,120调度员远程指导实施急救;两岁孩子因吃干橘子皮噎住导致昏迷,市民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十多分钟之后孩子恢复呼吸;高铁上小孩被异物卡喉,紧急关头急救法助其脱离危险……利用科学急救法助人脱离危险的案例屡屡登上新闻。
市民李先生看到类似新闻也会后怕。“我有两个女儿,一个8岁、一个5岁。吃东西呛到、玩耍时摔伤、异物戳到眼睛都发生过。”李先生说,回想自己当时的处理方法,除了慌乱就是只想往医院跑,脑子里能及时实施的急救知识一片空白,“最近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学习急救知识的意愿和主动性变强了,我也认真跟随视频教学学习了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常见的手段,以备不时之需。”
学习一些急救知识,是否很有必要?
近日,济南日报记者发出了一份关于掌握急救知识及学习意愿的调查问卷,受访者多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67.29%认为,多学习一些急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帮助。对于自己掌握的急救和互助互救技能,46.73%受访者选择了“了解一点”,29.91%受访者选择“基本了解”,14.95%受访者表示几乎不了解,仅8.41%受访者表示自己十分了解。
需求之外师资竟成“老大难”
近日,一则上海地铁救人的视频引起网友热议。视频在配文中称,有人心脏骤停倒地,“却没人按下AED电击按钮,地铁工作人员也不知跑哪里去了”。很快,消息反转,多方证实地铁工作人员一直在现场,且从发现患者到施救再到送上救护车的全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没有按下AED电击按钮,是因为2名赶到现场的医护人员经专业判定,该患者心脏系骤停而非颤动,AED无法发挥效用,因此停止使用。
在热心网友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讨论时,众多主流媒体发声——只要讨论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急救技术、流程的进步,为了挽救更多生命,就应该受到欢迎;同时,该事件也反映出公众对急救知识有学习的需求和必要。
市民刘女士曾在工作单位组织的团建活动中接触过急救知识,包括包扎、消毒、固定患肢、心肺复苏等技能。“在那之前我从没接触过这些,总觉得急救离我们很远,而且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即便遇到需要急救的情况,我也不见得敢出手。”刘女士说,自己在认识到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后,收藏了不少相关短视频。在上海这起事件引发热议后,她还特别留意公共场合AED设备的位置。
济南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讲师潘晓龙表示,自己从事急救相关工作10年,明显感到现在公众对于急救知识的接受程度和主动学习意愿,较此前有了明显进步和提升,急救知识也已经走进了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重点行业区域,各级卫计部门、医疗机构、红十字会及社会组织以不同形式向社会普及急救技术。目前,急救知识普及存在的难题在于师资力量存在短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对此,红十字会也在积极寻求破题之法。
您是否有意愿进行专业急救知识学习?急救知识来自哪些途径?在这道多选项目中,52.34%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急救知识来源为书本、咨询专业人士,41.12%受访者选择了电视,另外,网络视频、专业讲座或培训也是急救知识来源途径,在校内接受过培训的受访者仅为10.1%。
正在推进六成受访者希望急救知识进校园
在济南,急救知识普及和相关设备的完善一直在推进。
据了解,2021年,济南市红十字会面向大众进行了198期线上+线下应急救护培训,共有53986人参加;针对救护员进行了126期应急救护培训,共有4026人参加;此外,济南市红十字会还开设了心肺复苏培训课程,目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AED、学会使用AED。
潘晓龙告诉记者,目前,济南机场、健身场馆放置AED较少。在他看来,在公共场所放置AED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配合AED使用比单纯操作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更高。不过,从专业认识角度来看,我国专业的救护员和AED的普及率相对较低,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各级学校内开设急救课程或作为选修课普及,60.75%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提到现阶段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遇到的主要困难,57.01%受访者认为是公众关注度不够。对于有效的急救知识学习手段,57.49%受访者认为可以多发放宣传手册,57.01%受访者认为应该现场讲解并演示,52.34%受访者认为可以举办有奖急救知识竞赛。另外,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通过培训班、网络视频等方式,也能普及急救知识。
“我觉得通过社区与专业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急救知识普及,效果会比较好,毕竟社区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可以重点关注。”
“我觉得医院可以在新生儿出院时花点时间,对新手父母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培训,让家长能及时掌握,以备不时之需。”
“公共场合的急救设备放在哪里,最好能对公众明确告知、设置明显的标志,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有能力的人便能第一时间找到。”
采访过程中,对于急救知识普及手段,市民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正从一句感慨向更深入的思考转变。
市民 于先生
很多人对于急救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用不上”,所以学习意愿并不强烈。我的建议是如果遇到危急情况,最好第一时间拨打120,不要盲目施救。
市民 徐女士
我觉得自己掌握的急救知识并不够用,大多数来源于网络视频,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学习急救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遇到突发情况会不知所措。
市民 孙女士
现在大家学习急救知识的意识已经提升了很多,在广场上、社区里如果看到义诊都会去主动学习。我觉得居委会、物业都可以组织相关学习。
市民 冯女士
据我观察,有孩子的家庭多少都会对急救知识有所关注,我也通过视频学习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希望急救知识能走进社区,并有更多实操机会。微 观点补上这块社会短板
百度百家号 九派教育
一是普及校园急救知识,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蛇咬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二是配备校园急救设施,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三是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邀请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为师生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操作,讲授救护概念、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现场意外等课程,重点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培训,提高学生避险、救护技能,让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可以让他们更深入了解人体构造,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心,培养安全防范意识,并借此逐步补上这块社会短板,在中小学生长大成人之后,还可利用所学的急救知识,去救助伤者、拯救生命。
多学急救知识少些口舌之争
澎湃客户端 李勤余
自上海地铁急救事件视频广泛传播后,部分网络大V就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质疑”。这本无可厚非,现场的医护人员非常坦然地表示,如果他自己看到的是被断章取义的视频,也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是参与急救的地铁工作人员、医护人员,还是在屏幕前的网友更了解现场情况?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人们究竟应该相信专业人员在现场的专业判断,还是等待网络大V的隔空指点?对这些问题,相信公众心中自会有判断。
一些网友、大V也可能意识不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很有可能因为不断发酵而失控,甚至影响到基层的医护人员和地铁工作人员。因此,相关讨论应该严格限定在专业的轨道上,不该“偏题”。
现场参与急救的医生说得好:这场讨论也有好的一面,因为它让更多老百姓愿意去了解急救这回事。因此,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口舌之争上,不如多去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巧。
神 回复
网友@蜗得天:科普这么久,至今没用上。希望大家都会但都用不着。
网友@悠悠我心dy:以前看到好心人救助陌生人,总担心如果没成功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现在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支持,咱们都能勇敢上!
网友@findingparadise不语:叫海姆立克法很多人不会,改个名字,叫“抱肚顶背法”,一听就会了。
欣 视界
愿我们都有当英雄的能力
“要是没救回来,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几乎每个路人伸出援手对陌生人施救的新闻下,总有几条这样的“抖机灵”评论。想回怼,可那些施救被讹的案例就在眼前。
不过,如今遇到危急情况,援手可以放心伸出——2021年3月1日起,《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正式施行,鼓励公民发现他人有医疗急救需要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呼救,鼓励具备急救能力的公民在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到达前,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对需要急救的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助,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同样为好人“撑腰”。
有了法律、法规支持,人人都有成为英雄的勇气,可并非人人都有成为英雄的能力。
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急救方法,我们总是听得多、见得少,更别提实际操作了。而急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对于倒下的人来说,分秒的差距决定着生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今后生活苦与乐的分水岭。
我们希望,急救知识能成为生活常识,每个人都能拥有自救、互救的能力。在急救知识走进校园、公共场合急救设备日渐完善的当下,我们还期盼面向大众打开更多学习通道,甚至成为一门必修课。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都不知道。只有我们重视急救常识,让它成为生活的常识,才能将意外来临时的伤害降到最低。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新闻推荐
本报1月17日讯(记者张素芬通讯员徐冬晨)春节临近,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标准,营造“干净、整洁、安全、祥和”的节日环境,...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