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南 今日章丘 今日平阴 今日济阳 今日商河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今日济南 > 正文

现代科技力量破解胶泥乱石难题

来源:济南日报 2021-09-30 11:30   https://www.yybnet.net/

“万里黄河第一隧”助推济南进入“黄河时代”。(本报记者吕传泉摄)

受黄河天堑影响,济南多年来东西向发展,南北向狭窄,严重影响老城区发展步伐。迫切需要建设一条穿黄隧道,打通向北发展的瓶颈。

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每掘进一环,都要根据地层覆土厚度、土质、容重等参数,计算盾构机切口压力,保持盾构机和土体压力平衡。为确保大堤零沉降,每10米为一个断面设置一系列沉降观测点,一天测4次标高。隧道最低点位于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压力0.65兆帕。

盾构段遇到了钙质结核局部富集,最大粒径75厘米,强度最高90兆帕,盾构机掘进到第460环开始突然出现震动、异响,随后停止运转。此段长达1000米,给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出现管道磨损、卡泵、吸口堵塞等一系列难题。最困难的一环(2米),耗时26小时,前后拆卸19次排浆泵,掏出58块钙质结核。

为突破“乱石区”,建设者加装双循环采石箱、出浆管自身旋转180度、进浆管和出浆管互换、提前焊接钢板补强等方式解决管道磨穿难题。穿越1公里的“钙质结核密集区”,出浆管打了1000多个“补丁”。

穿越地层主要以粉质黏土为主,俗称“老胶泥”,出浆管常常被胶泥堵得严严实实,长10米一节的管道一堵就是3节,胶泥越堵越结实,用铲子都挖不动。

建设者将堵管换掉,加装了10台中继泥浆泵,管路上加装“空气炮”,用压缩空气顶吹泥柱子,终于解决了胶泥难题,提高了泥水处理效率。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建设者依托钱七虎、李术才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大盾构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与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李海振工作室”,对19项科研课题展开集中攻关,将济南黄河隧道打造成“科研隧道”,取得88项专利,最终实现了全面丰收。

项目部打造的“黄河号”和“泰山号”两台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是现代化智能装备。每台盾构机长166米,总重4000吨,装机总功率8688千瓦,最大推力199504千牛。刀盘开挖直径15.76米,相当于5层楼高,刀盘主驱动的核心有14个变频电机,总功率4900千瓦。盾构机运用了“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设备完好率达96%以上,盾构施工稳中有快,最高日进度20米,最高月进度370米。

建设者首次在现场建设大型管片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研发盾构管片智能化生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整体生产流程统一管控和集约化管理,通过管片抹面机器人,实现管片和箱涵生产全过程监控,运用管片3D智能检测系统对管片生产过程控制,管片精度控制在0.5毫米内。

为确保轨道预留空间精度,建设者研发了内部结构精细化快速成套施工技术,首次采用超大π型箱涵同步安装工艺,采用可调节箱涵,自主研发箱涵精调台车,箱涵拼缝错台控制在正负10毫米之内。发明弧形内衬台车,一次浇筑成型,工作效率提高1.5倍,用工数量减少一半。

建设者将智慧监控系统应用到最大化,BIM技术贯穿设计、施工和运维三个阶段,实现工程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可视化的有效管控,实现盾构数据实时采集、数据分析和预警。运用隧道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隧道内部设9个健康监测断面,自动采集并计算管片及箱涵应力、螺栓轴力、水土压力、结构收敛等参数,通过调整盾构姿态控制、优化同步注浆参数等技术措施,保证成型隧道不渗不漏。 (本报记者戴升宝)

新闻推荐

只争朝夕,黄河天堑变通途

□本报评论员经过1300多个日夜的顽强奋战,备受瞩目的“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正式建成通车,实现了黄...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现代科技力量破解胶泥乱石难题)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