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黄河大桥是全市重要民生工程,能够负责工程管理工作,我倍感荣幸。我们只有把项目当事业来干,才能把工程干好,不辜负组织信任,不辜负市民期盼。”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工程三部副主管王伟说。
齐鲁黄河大桥是济南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携河北跨发展的关键性工程。王伟发扬“孺子牛”精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投身这项民心工程。
14天没日没夜,实现从一片拆迁废墟到按时施工
2017年12月中旬,王伟带队第一次来到齐鲁黄河大桥工程现场时,这里还是一片拆迁废墟,工程项目部位置尚未确定,也无办公场所,面临着周边环境、民情社情不熟悉等难题,尤其是距离上级要求年底前开工仅剩14天。
项目占地一般都涉及补偿问题。看到施工队伍来了,有不少周边村民挖坑种树,希望能够多得一些补偿。王伟挨个上前劝阻。“这次征地是包干补偿,这样的政策对咱百姓最有利。现在种树不多领钱,还搭上时间、赔上树钱!”一老汉五次三番找王伟说:“这片原来是我的鱼塘,这是宅基地,那边是猪圈……你一定都给我记上。”王伟每次都耐心接待:“国家政策允许的,一分钱不少。工程干好了大家都受益。”老汉弄清政策后,见到还有村民来种树,就会主动上前做工作。最终,村民主动把树清理掉了。
在周边关系理顺之后,王伟带领队伍开始施工。工程组负责人李鲁记得,有一天晚上气温太低,柴油机车无法启动。大伙找来七八辆私家车开灯照明,王伟扛着铁锨、拎着铁镐冲了上去,在他的带动下,大伙一起平整了场地。当天最低气温接近-20℃,大家却干得浑身是汗。
从制定施工方案到现场测量放线,从清运建筑垃圾整平场地到项目部建设,不到14天时间,王伟带领大家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确保项目如期开工。
全方位全天候争取,抢回因疫情延误的2个月工期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王伟意识到工程可能面临更大的困难。正月初二一大早,难得休假的他便带着媳妇和孩子从老家烟台赶回了济南。他主动参加集团组织的下沉一线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工程推进。
这期间王伟从未离开项目施工现场。针对外地工人回济不方便的问题,他专门安排车辆接外地工人返济;针对施工人员少与项目复工需求量大的矛盾,他在济南本地募集临时施工人员。2020年2月10日,齐鲁黄河大桥项目成为全市首批实现复工的工地。
项目复工后,王伟科学调度十多个施工方,及时协调解决各方矛盾困难,各项目组平行作业、各工序压茬推进,24小时不间断施工,硬是“抢”回了因疫情延误2个月的施工工期,保证主桥施工按原定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误差仅1毫米,实现420米主跨拱肋精准合龙
今年3月15日上午10点,齐鲁黄河大桥主跨拱肋整体提升完成,标志着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的齐鲁黄河大桥主跨420米拱肋实现精准合龙,大桥通车迈出关键一步。
“合龙精度误差仅1毫米!”听到这样的喜讯,包括王伟在内的项目组人员激动得流泪。
齐鲁黄河大桥主跨420米拱肋提升是整个主桥施工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关键节点,其提升跨度为300米,提升重量达6800吨,相当于220架波音737飞机的重量,创造了拱肋提升、合龙在桥梁工程三段法安装作业中提升重量世界之最。
主跨拱肋合龙前的两个月,王伟带队驻扎在项目现场,进行了大量论证、计算,保证在主跨拱肋合龙前,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提供的数据全部吻合,最终实现了最小误差。
“遇到难关,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他总是精打细算,为国家、为企业节省每一分钱。”“一起加班,他是最晚走的那一个。”在同事心目中,王伟从来没有怨言,他吃苦在前,带领大家冲锋一线,力争把齐鲁黄河大桥建成精品。(本报记者李萌萌)
新闻推荐
5月19日上午,“掴足”臭豆腐济南宽厚里店前排着长龙,招牌上写着“掴足”两个红字。近日,该商标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