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然而部分市民反映,网约车的收费标准不固定,有“薅羊毛”的嫌疑。
“我每天都是这一条线路,在同一个平台打车,以前还是18元到19元,近期却成了22元,这中间两三元钱的价格差还是有些明显的。”市民小吕是一名上班族,每天上下班4.6公里的单程路程,在同一平台上打同一车型竟然有明显的价格差,这让小吕对收费标准有些质疑。
经常使用网约车的人,大多都因为网约车方便,支付起来也快捷,很多人往往不会留意价格的变化,特别是不常走同一线路的乘客,更难以对比其中的差距。但有不少乘客反映,打车似乎越来越贵了,特别是同样的里程对比下,似乎有时要多花几块钱,但询问收费标准,又与之前没有变化。既然收费标准和里程数没有变化,那最后乘客支付的费用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多出来的这几块钱又给了谁呢?
记者从济南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了解到,有部分市民向12345热线反映有关网约车收费问题,其中主要反映网约车收费标准不透明等。
乘客:为什么打车贵了?
市民朱女士家住槐荫区某小区,去单位通勤路大概有5公里。“平时如果不开车,就选择网约车,有时还会拼车,会更便宜一些。”朱女士表示,因为基本重复往返于这一条线路,所以对网约车收费变化还是有所察觉的。“记得以前大多集中在19元到20元这个范围,但现在一打开软件基本可选择的车型都在22元以上。”同时朱女士透露,拼车价格也有变化,以往拼车都在10元多一点,但现在基本都在12元左右。
更令朱女士郁闷的是,她尝试过呼叫特惠类车辆和价格稍高的特快车辆,但发现前者的“一口价”虽然比普通车辆收费低,但也要高于以往的价格,一般在21元。“特惠并没有真的优惠。”而特快车辆虽然收费高,但车辆抵达出发点的速度并不快。“有一次打特快光等车就用了十几分钟,比特惠车辆还慢,并且车型和车内环境卫生并不理想,可以说整个乘车体验不值这个价格。”
对于网约车收费价格忽低忽高,市民翟先生也有察觉。为此,他还专门询问过网约车司机:“多收的费用是给司机了吗?”但司机却否认了,他们表示,因为要缴纳平台服务费,他们与乘客一样处于被动。
平台服务费,即乘客实付车费和司机实收车费之间的差额。对于平台服务费的抽成比例,司机大多知其存在,却对每一单抽成比例如何计算、究竟有无依据毫不知情。
“传统出租车打表计费,该收多少收多少,我们往公司交完费用后,剩下的就都是自己的钱了。”一位出租车司机透露,网约车和传统巡游车的区别在于,计费完全是由平台操作。“乘客付钱给平台,平台扣除一部分给司机,扣多少可不就是他们说了算吗。”
司机:平台抽成没有明确标准
为此,记者特意呼叫了网约车,试图计算出平台扣费比例。
记者从西客站片区某大厦出发,目的地为济南黄河双语实验学校,中间路程共7公里。到达目的地后,记者支付费用为23.5元,而网约车司机的实际收入为17.4元,其中的价格差为6.1元,换算出平台服务费的收费比例为26%。而且,司机账单中仅显示扣除了基础信息服务费0.5元,没有体现平台抽成情况。
记者从历下区二环东路阳光艺术中心打车到万象城附近,抵达后平台显示需要支付17.5元,对比司机在平台上收到了13元,计算后平台扣费比例为25%。
记者又从卧龙花园打车到西客站片区某大厦,记者支付27.3元,司机收到18.5元,计算后平台扣费比例为32%。
一位网约车司机认为,平台服务费的抽成比例不固定,也没有明确标准,属于“暗箱操作”。自己也曾经多次计算过,每单之间都有差距,特别是长途单和上下班高峰期的单子抽成比例会比较高,有时甚至能够达到35%。“我们很少会去留意这个抽成比例,主要还是自己去估跑这一趟划不划得来,自己收到的少不了就行。平常每公里2块钱、高峰期拥堵路段每公里3块钱以上,就划得来。”“基本不会去跟乘客对比其中的价差,主要是担心乘客觉得自己多花了钱。”
期待:收费标准更明确
针对同一路段打车价格差距较大的问题,朱女士进行了咨询,“平台的解释是同一路段不同时间、不同路况的情况下收费会有差别,但我觉得这一解释有些牵强。”她认为,网约车收费忽低忽高与平台收取的服务费比例有很大关系。但在司机的手机操作页面上,并没有显示具体的抽成比例,同样在乘客的手机上也无显示。这就说明,平台抽成比例并不公开透明。
为何不同的行程抽成比例不同?这一比例有无标准?又有哪些规定作为依据?对于这些问题,网约车平台没有给出答案。
相比于传统巡游出租车,网约车通过网络下单、计算公里数收费,其实整个过程可以做到公开透明,包括平台服务费的抽取比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记者查看了一家网约车平台的计费规则说明,关于企业服务费一项并没有明确收取比例或额度的标准。
“我们每天的接单量很大,说实话也没有空去一单单计算平台扣了多少钱,再说也不好去询问乘客支付了多少钱,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收到了多少钱。”另一位网约车司机表示,由于接单量多,平台如何计费和扣费他们无暇去仔细计算。但是他也期盼平台能够公开每一单的提成方式和比例,让他们能够对费用一目了然。
今年年初,交通运输部曾经明确表示,交通运输新兴业态必须加强监管,特别是行业内的头部企业更要加强自律。4月,交通运输部再表态,今年将督促网约车平台公司公开定价机制,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这说明,网约车的定价标准缺乏规范,已经不仅仅是乘客单方面的呼吁,国家在法治监管层面也已经开始有所要求。
记者观点
网约车的出现给交通出行带来了很多便利,而拥有巨大客户量的网约车平台,应该给乘客营造一个安全方便的乘车环境,也要给乘客一个公正透明的收费标准。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不能缺少有效的监管,这样才能为公众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网约车行业只有将诚信放在首位,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报记者 王飞)
新闻推荐
本报5月17日讯(记者李小梦通讯员高明)今天上午,唐冶街道地球村财富广场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位于唐冶中路以东...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