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之后,李沛给二胎娃的英语教育主要是上网课。自从上映以来,《小舍得》就频上微博热搜,联系起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词汇“内卷”“鸡娃”,电视剧刻画的焦虑母亲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虽然一直在倡导家庭中夫妻义务共担,但目前的事实是,“妈妈”这一角色在家庭中所占的责任比重更多,比如带着孩子上课的基本都是妈妈。带着孩子穿梭在各个辅导班之间的方式被称为“鸡娃”:“鸡娃”即“给娃打鸡血”,指家长调动一切资源,力求使得孩子成为考学竞争的佼佼者。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多位“鸡娃”背后的妈妈,从她们的焦虑、期许和收获中,管窥女性的责任、奉献和成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郭春雨
报班,孩子忙家长跟着忙 每天下午5点以后,济南大观园附近的快餐店里,就会出现众多母亲的身影。穿着校服的孩子先去占位,他们身边的妈妈忙着用手机点餐取餐,很多时候,甚至忙着把食物喂到正在做卷子或看手机的孩子嘴里。
大观园附近是济南老城区,距离几所家长眼中的中小学“名校”都不远,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培训机构扎堆的小片区。奥数班、思维课、英语班、阅读课……扎堆的父母和强大的“牛娃”,催生出了一条庞大的教育培训产业链。带着孩子上课的基本都是妈妈,带着孩子穿梭在各个辅导班之间的方式被称为“鸡娃”:“鸡娃”即“给娃打鸡血”,指家长调动一切资源,力求使得孩子成为考学竞争的佼佼者。
王莉是这众多妈妈中的一个。儿子霄云今年上4年级,平时的作业基本都是王莉来检查。“我为了他,连公司的生意都基本不做了。”王莉说,自己家在农村,通过高考一路奋斗改变了命运,在济南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她目前拥有的一切都是考试带来的成果。在孩子的未来规划中,她对“学习”的理解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升学。
“想让孩子初中择校,最好从2年级就开始准备,我们已经晚了。”王莉说,目前小升初虽然取消了考试,但是招生报名表上有荣誉填写栏,这些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拼成绩”。“最有用”的荣誉就是“市三好学生”“省十佳学生”等,但是娃在学校从来没混上个班干部,这些荣誉轮不到他,自己只有通过“鸡娃”,才能给孩子“凑简历”。
“鸡娃”的过程不仅仅是费钱,更多的是心力交瘁。一场场战役下来,虽然人困马乏,但是成效也颇丰:孩子的各项荣誉逐渐增多,如果能够一切顺利,等再拿到作文类的奖项后,奖项基本就能“凑齐”。获得这样的成果,并没有让王莉松一口气。相反,在“集奖”的过程中认识的“牛娃”越多,越觉得自己孩子过于平凡。成绩,在班里固定在前十,很难进前五;钢琴,每次都得自己催着练习;英语,听写能力还行,但是词汇量目前只有3000左右……
走上“鸡娃”的道路后,“凑齐”小升初的奖项远远不能达到标准。和孩子升学路上的一场场“战役”相比,“小升初”仅仅是开端。
王莉算了笔账,首先是中考,想要稳扎稳打进入“第一梯队”的高中,必须要在班里保持前五名。等到了高中,不仅仅是分数重要,“综合素质”也很重要。“每一步都得提前打算,接受了自己孩子不是天才,就只能通过后天努力帮孩子往前走了。”王莉说,“我有个朋友,孩子才上二年级,就已经给孩子考察第二外语了,在群里问‘孩子已经二年级了,学什么二外好?’群里一群家长跟着夸赞和比较的。”
做榜样,陪着孩子一起学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鸡娃”之路,越早开始越省心:上最好的小学,以增加上最好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高中的概率;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大学的概率;上最好的大学,以增加找到“最好”工作的概率——一条“鸡娃”战线环环相扣,丝毫不容懈怠。
家长李沛说,自己是“非典型鸡妈”,在孩子上小学后也一度“野心勃勃”地想加入“鸡娃大军”,但是在带着孩子辗转了多个补习班后,发现“鸡娃”路漫漫,孩子没崩溃,自己就先受不了了。
秉持着“科学养娃”的理想,为了找到女儿的兴趣点,李沛带着女儿辗转于各个兴趣班,书法、钢琴、美术、舞蹈、小提琴、乐高……一番折腾下来,女儿唯一能坚持下来的就是小提琴和乐高。“交了的学费不能退,孩子就是不愿意学。我就问老师我去学行不行,老师同意了。”李沛说,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也不流行这么多辅导班,始终觉得有点遗憾,如今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正好弥补童年遗憾。
“一些家长会在群里不时发布一些牛娃的简历,看着特别让人羡慕,焦虑感不知不觉就被‘鸡’起来”。李沛说,“鸡娃”的妈都是扎堆出现的,大家有共同志向或者说共同价值观,走到一起就会交流起来,自然而然就形成“鸡娃”的氛围。李沛直言,自己还是没办法融入“鸡娃”的大军中去。感觉“鸡娃”的压力比自己学习的压力还要大。
许多家长的焦虑都源自比较。“我女儿幼儿园同班一个小女生5岁时就可以自主读英文绘本,我女儿现在7岁了,自己读绘本还磕磕绊绊。”李沛认为,“没有比较就没有焦虑,一旦焦虑,就是‘鸡娃’的缘起。”
不过,作为一个天生的乐观派,李沛已经开始学会“放下”,“闺女班上有个孩子,数学特别好,什么辅导班也没报,只能说这是天生的聪明孩子。”李沛说,放弃了这种单一项目的比较后,自己的幸福感有了极大提升。现在对女儿的要求就是“不求第一,也别倒数”,只要是过得开心快乐,当个普普通通的小孩也挺好。
“我现在对她有要求的时候,我就尽量陪着她一起。我自己做到了,也有理由要求她做到。”李沛举了个例子,有次全家参加了一个家庭马拉松,女儿中途累了想退出,自己也很累,甚至在女儿喊累之前就想打退堂鼓了,但为了鼓励女儿,还是坚持下来,最后全家一起走完了全程。
“我现在每次感到焦虑,就‘鸡’自己,跟自己说好好工作,好好挣钱,要是孩子将来实在不行,我们还能给她托底。”李沛说,从“鸡娃”到“鸡自己”,感觉家庭和谐了很多,“焦虑会传染,我更希望能成孩子的榜样。”
有了娃也不放弃做自己
《小舍得》中有个片段,小学生颜子悠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妈妈说:“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相关话题下的数万条讨论中,有人站在家长角度认为颜子悠“不懂父母良苦用心”,也有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提倡“快乐教育”。
对于孩子是应该“鸡”还是“放”,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理由和做法。但是对于90后妈妈张斐来说,“妈妈”只是自己众多身份中重要的一个,即便是做了“妈妈”,也要坚持“做自己”。
“我还没休完产假就上班了,不仅是因为工作特别忙,我的工作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年终奖。”张斐说,自己工作一直很拼,在结婚前就跟男友说好不会因为家庭而影响工作。靠着这股拼劲,张斐的产假还没休完,就从经理岗位直接提拔到了副总岗。
但张斐的生活也不仅是工作,她喜欢爬山和插花,结婚有娃后也没放弃自己的爱好。“我身边也有‘鸡娃’的家长,自己也会有这种焦虑,比如现在孩子快上小学了,要不要换好的学区房,这些问题想起来都很头疼。”
张斐说,现在孩子6岁,除了早教班和体能班,自己什么都没给他报名,这两个班是孩子自己选择的。总体而言,自己应该不会加入到“鸡娃”大军,因为小时候自己就是“被鸡”的小孩。
“小时候我妈最喜欢的事就是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有次我妈去邻居家玩,觉得人家孩子写字好,就带回一张贴在我的桌子前头,让我跟人家学。后来我把这张字撕了,我妈还说我见不得别人比我好。”张斐说,从这个事后,自己特别排斥“练字”。
“不仅如此,就连电视节目上出现的一些小孩,我妈都会拿出来比较,我小时候最恨的就是‘别人家的小孩’。”张斐说,因为童年的经历,在她长大后,最想要的就是做自己。“我会特别关注自己,包括我的生活、工作,什么时候结婚、要孩子,这些都要我自己规划。等孩子长大了,我也会尽量多给他一些选择,让他关注自己的内心需要,只有真想要的,才会尽力去争取。”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父母和孩子皆使用化名)
新闻推荐
本报5月8日讯(记者付晓峰通讯员修泽弘)为普及地震科学知识,传播地震灾害治理能力新进展,向全国观众科普防震减灾知识...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