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齐鲁一号、齐鲁四号两颗遥感卫星首次发射,成为山东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新的里程碑。去年11月7日,“济南国科中心号”物联网卫星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为山东省首个以科研机构命名的卫星。
随着齐鲁一号、齐鲁四号两颗卫星先后升空,济南在空天信息领域的布局再度引发关注。
编制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月19日的“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管圣喜宣布,市发展改革委将牵头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编制全市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成立空天信息产业联盟,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和投资公司,加快实施低轨卫星组网、空天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努力打造连天接地的产业集聚生态。
“我们坚定认为空天信息产业是未来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目前,随着5G更高的普及要求,地面空间满足不了需求时,就需要将基础设施从地面搬到天上去。”早前,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成本快速下降,空天信息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潜力军。
物联网卫星、遥感卫星、碳卫星排队升空
2019年12月30日23时31分44秒,全球首个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在济南与“墨子号”卫星对接成功。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建设完成。
在此之后,济南在空天信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园区内,与山东产研院相邻的国科中心也在空天信息产业上施展开了拳脚。去年11月7日升空的“济南国科中心号”卫星是天启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启星座是我国首个投入商业运营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济南国科中心号”卫星组网后,天启星座在轨业务卫星达到9颗。低轨卫星是国科中心全力推动中科院先进技术成果在山东落地转化的重点领域之一。
适应国家碳中和的大趋势,国科中心还在布局碳卫星。今年一季度,国科中心成功引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中科院理化所、空天院达成深度合作并签约。“当前,我国利用碳中和卫星对二氧化碳的监测、评估、数据提取技术不输发达国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中心主任刘毅说,要想实现碳中和,需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济南将建设相关体系,用来提取、验证碳卫星收集到的数据。接下来,在国家首批布局的碳卫星中,济南将积极争取“济南一号”能位列其中。
用创新生态托起全新产业
目前,山东产研院还联合北京未来导航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建设,为全球提供商业化厘米级导航与位置服务。该项目通过增强卫星导航定位服务性能,将极大促进时空信息和智能位置服务产业的加速发展,带动包括基础器件芯片、基础软件、基础数据、终端集成、系统集成在内的全产业链的改造、重组和升级。
当前,卫星互联网、遥感、导航等航天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山东产研院面向未来和山东产业实际,建设信息与智能融合创新中心,在空天信息技术领域,统筹规划“通-导-遥、空-天-地-海-网一体化”创新布局,希望通过齐鲁卫星星座系统抢占遥感卫星领域的制高点,建立齐鲁卫星产业生态,奠定山东在卫星产业领域的领导地位。
“2021年,我们要全链条引进中科院体系的商业航天产业项目,形成中科院在北方的商业航天基地。”据国科中心秘书长张佐军介绍,在未来3-5年内,该中心计划在济南培育从火箭、卫星研制运营,到载荷、发射,再到卫星数据应用、科普教育等全产业链条。
就在齐鲁双星升空的同一天,位于济南高新区的200米超高层云泉中心封顶。项目拟引进总部企业,打造以信息技术应用、卫星技术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平台,打造信息行业创新和科研培训基地,助力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
布局空天信息产业,济南动作迅速,力度大,但最终落脚点要在产业的支撑力上。
正如山东产研院副院长雷斌所言,“可以把齐鲁卫星星座理解为创新的基础设施,部署重点不在于发了多少颗卫星,这些卫星能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我们更看重齐鲁卫星星座项目能够为济南乃至山东省创新创业服务的支撑能力。”雷斌说,未来三年,山东产研院齐鲁卫星创新生态将引进1-2家上市公司,培育5-10家重点企业,孵化20-30个创新创业团队。预计两年内,吸引带动投资将超过10亿元。 (本报记者韩霄鹏)
新闻推荐
济南市文旅局发布“五一”温馨提示出游锦囊铭记于心 轻松畅快尽享假期
本报4月26日讯(记者刘烨)“五一”假期即将到来,如何保证广大市民游客玩得开心、舒心、放心、称心?今天,济南市文化和旅游...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