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给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说:“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他的学识,还因他的品格。读了季先生的书《一花一世界》,头脑中迸出四个字:悲天悯人。
第一辑“这些人,那些事”,收录《母与子》《老人》《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三篇。作品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逐一讲述了孤苦伶仃的母亲,盼子归来的老人,家里女佣的故事。人物都是些劳苦人,命运不济,读来心情沉重。那个时候,季先生还是个二十几岁的人,用文字记述他们凄惨的故事,甚至和那个老人成了朋友。
他去看他的“老人朋友”时写道:“第二天的下午,我走去看他,走进圩子墙的时候,已经没了住的人家,只有一座座纵横排列着的坟,寻了半天,好歹在一个土崖下面寻到一个洞,给一扇秫秸编成的门挡住口。我轻轻地拽开门,扑鼻的一阵烟熏的带土味的气息,老人正在用干草就地铺成的床上躺着。见了我,似乎有点儿显得仓皇,要站起来,但我止住了他。我们就谈起话来。我从门缝里看到一片大大小小的坟顶。四周仿佛凝定了似的沉寂,我不由地幻想起来,在死寂的中夜里,当鬼火闪烁着蓝光的时候,这样一个垂死的老人,在这样一个地方,想到过去,看到现在,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这样一个土洞不正同坟墓一样吗?眼前闪动着种种的幻想,我的心里一闪,我立刻觉得自己现在就是在坟墓里,面前坐着的有蝙蝠形的脸和白须的老人就是一具僵尸,冷栗通过了我的全身。但我抬头看老人,他仍然同平常一样地镇定;而且在镇定中还加入了点儿悠然的意味。神秘的充满了生之力的光不时从眼里射出来。我的心乱了;我仿佛有什么东西急于了解而终于不了解似的,心里充满了疑惑;但又想不出究竟是什么。我不愿意再停留在这里,我顺着圩子墙颓然走回家里,在暗淡的灯光下,水仙花的芬芳的香气中,陷入了长长的不可捉摸的沉思”。
这篇《老人》写于1935年,先生24岁,清华大学的学生。去拜访一个“僵尸”般的老人。1992年,季先生81岁,写了《两个乞丐》,回忆当年的济南街头。文章开头写道:“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是两个乞丐的影像总还生动地储存在我的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显得明晰。我说不出理由”。先生悯人,也悯动物,书中有这样的记述:“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我拿着电筒到楼外去找。我知道,她喜欢趴在对面居室的阳台上。拿手电一照,白白的一团,咪咪蜷伏在那里,见到了我咪咪嗷叫个不停,仿佛有一肚子委屈向我倾诉。我听了这种哀鸣,心酸泪流。如果猫能做梦的话,她梦到的必然是我。她现在大概怨我太狠心了,我只有默默承认,心里痛悔万分”。
一个国学大师,泰斗级人物,年近八旬的老人,这样找猫。这就是我读到的季羡林先生。先生相信缘分,从他的文字中,我分明感受得到。
先生在散文《三个小女孩》中写道:“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如果我以糖果饼饵相诱,引得小孩子喜欢我,那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根本算不上什么‘怪事’。但是,对我来说,情况却绝对不是这样。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都是第一次见面,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我说这是一桩‘怪事’,不是恰如其分吗?不说它是‘怪事’,又能说它是什么呢?”
接下来,先生回忆了三件“怪事”。一件大约在五十年代,他回济南探亲,邻居家小女孩大概只有两岁,“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他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小女孩的名字)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想到有这种可能,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
这不是“缘”,又能是什么,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我这样理解。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缘”。
《一花一世界》季羡林著重庆出版社
新闻推荐
济南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济自然规划告字〔2021〕3号)
经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济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发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现...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