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居住安全、保护财产等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住宅门口安装可视门铃记录家门口情况。 这种带有监控、 提醒、 存储、 上传功能的门铃,可以通过可视画面快速判断访客信息,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居住安全。但现实中因可视门铃引发邻里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安装可视门铃的合法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可视门铃引发邻里纠纷时有发生
记者发现,人们对安装智能可视门铃的态度不一,意见各异。
“前段时间,小区发生入室盗窃案,没装可视门铃的邻居家小偷开锁进入实施盗窃,装有可视门铃的邻居家,小偷就‘没敢’靠近。事后可视门铃拍摄的小偷画面对警方破案提供了很大帮助,为了安全,很多邻居就装了可视门铃,它对保护业主安全作用很大。”省城望岳路唐人中心小区的业主乔女士告诉记者。
家住省城阳光新路的赵先生告诉记者:“对面邻居家安装了可视门铃,一开始也没太留意。前些日子我提着东西在家门口停留了十几秒钟,对面邻居家房门上的可视门铃便有语音提示‘您已进入监控区域,请向主人留言’,我这才意识到每天的行踪都被监视着,感觉很不舒服。”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因可视门铃引发的邻里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因此对簿公堂。司法实务中,邻居以侵犯隐私权为由要求拆除可视门铃的诉求,大部分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今年2月,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因可视门铃引发的邻里纠纷案。 杨某与陆某系同一小区南北相邻楼栋住户,为家庭安全,陆某在入户门上安装了可视门铃,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全天不间断录制视频。杨某发现后,认为此举侵犯了其个人隐私,要求陆某拆除该门铃装置。双方多次沟通无果,无奈之下,杨某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陆某安装可视门铃虽具有合理性,但其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应尽到妥善的注意义务。综合门铃的摄制及存储功能、安装位置考量,杨某家中场景、人员活动之类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等隐私信息确已受到现实威胁。法院判决,陆某应当拆除安装于入户门处的可视门铃。
可视门铃存监管空白
记者在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输入“可视门铃”“智能猫眼”等词发现,相关产品琳琅满目,销售量也相当可观,不同品牌的产品多有着类似的监控功能。
一家销售智能可视门铃的店铺显示,可视门铃有AI人形侦测、 广角镜头和高清夜视等功能,可以连接到手机 APP 远程实时查看门前动态,有人出现在家门口时,可视门铃会立即启动录像并将消息推送到手机上,收录的视频会进行加密处理并上传到云端,云端可以免费提供3天循环存储服务。如果有人在可视门铃前停留,可视门铃也会发出警告。有的可视门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录制,视频保存时间3到15 天不等。“云存储”在可视门铃前的物体出现变动时便会录制,这就包含大量人员活动画面,抑或导致他人隐私被收集泄露。
记者了解到,目前针对可视门铃缺乏相应的法规约束或行业标准,现行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禁止住宅居民安装具有摄录、存储功能的装置,监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安装可视门铃或侵犯他人隐私
前述上海市青浦区审理该可视门铃纠纷案的法官表示,居民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安装具有摄录、存储等功能的可视门铃,本身无可厚非。但权利的行使应当有边界,自由不能建立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可视门铃客观上可能将相邻方的日常出入信息完整记录下来,有侵害他人隐私等合法权益之嫌,故其安装并非不受任何限制。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这是我国现行法律首次对隐私权的概念和保护范围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北京市浩天信和(济南)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律师魏代京表示,个人在自家门口安装可视门铃无可厚非,但应尽到相关的注意义务,应将拍摄范围聚焦到楼梯间等公共区域,不应将拍摄范围拍摄到邻居家门口。
他认为,《民法典》将“私人生活安宁”作为隐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安装可视门铃如果造成邻居不适,应当拆除或者调整安装位置。如果拍摄到的画面、场景中有涉及他人日常生活、社会关系等隐私内容的,更不能进行传播,否则将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甚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如因产品缺陷导致技术故障或黑客攻击致使被采集的个人信息泄露或被非法使用,产品的生产者也应承担相应责任。相关部门应加强可视门铃产品的监管,对生产者进行备案,产品投入市场前应做好相关法律风险评估,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马永文
新闻推荐
4月18日,济南佛慧山入口改造项目土建工程建设基本结束,目前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绿化施工,依山就势的自然生态景...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