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长清区文昌街道西李村会议室内,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与西李村举行了共建金西李乡村振兴研究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该乡村振兴研究院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乡村振兴各类人才,推广全国各地乡村振兴经验,帮助各地制定村庄发展规划,承担相关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
而在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邱剑峰看来,金西李乡村振兴研究院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成为一个能持续发挥作用的、不走的服务队。
2018年9月,山东省开创性派出乡村振兴服务队奔赴省内各地,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9年7月,在“万名干部下基层”的号召下,由山东省财政厅二级调研员邱剑峰带队的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来到文昌街道,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实践探索。帮扶期结束已进入倒计时,这几天,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的10名队员们铆足了劲,奔走在乡村道路上,他们要给乡村留下更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种下更多“摇钱树”,金西李乡村振兴研究院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走好致富路 规划要先行
“基层的工作不怕麻烦,就怕了解不充分,有了充分的调研就有了发言的自信。”邱剑峰说。
一到服务地,服务队便与区委相关部门和街道展开座谈,在对文昌街道、长清区乃至济南市规划定位充分了解后,有了工作底图。随后,他们展开入户走访,情况掌握得越发真切,提出的方案也越发实在。结合文昌街道的实际情况,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提出了“6511振兴方案”。服务队队员、济南市数字化城市服务中心综合处处长宫本水介绍,“6”是“六个一”建议,即背倚一条(黄)河、融入一座(长清)城、开拓一片山(林)、兴建一个园(区)、打造一串齐鲁样板村、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5”是力争把重点帮扶的五个村发展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1”是将文昌街道建设成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并将服务队建设成为一支优秀服务队。思路既定、着手行动。结合山东省、济南市美丽村居和示范村建设标准,服务队制定指标体系:五个村逐村列出计划表;结合资金及项目情况形成建设清单,并聘请专业机构规划设计。经过数个月紧张准备,去年6月,规划评审会顺利召开,这套既有近期重点,又有长期蓝图的方案获得省、市、区相关专家的一致肯定,让小乡村大发展看到新方向。
乡村求发展 产业是关键
为抓实根基,走出独有的发展模式,服务队从当地传统产业苗木出发,组建长清区花卉苗木协会,变两万亩苗木基地为“绿色银行”,促进产兴民富,致富增收。依托花卉苗木协会这个平台,种植户开始了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协会也会不定期邀请苗木专家对种植户进行培训。协会作用大不大,会员最有发言权。种植户朱吉永说,加入协会之前,一亩地的销售额只有3000元,在协会的帮助下,现在一亩地的产值升至1万元左右。
此外,服务队协调相关部门盘活潘庄村闲置空地,建设标准化厂房,通过对外租赁,一年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16万元,并为附近村民提供至少30个工作岗位。陈庄村、前三村和西苏村的产业用房也拔地而起,或用来租赁,或用来发展加工业,原本荒废的闲置土地一下子变成了“聚宝盆”。
服务队还鼓励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建成东苏村果树种植合作社,服务队为合作社配套了加工厂房、冷藏车间,将环果园的泥泞土路修葺为平整的水泥路,以方便运输和游客采摘,同时引导合作社进行农业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规模化生产。
服务队帮助西苏村建立了长清区首家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中心,引入山东管理学院等高校的技术支持,确定为大学生电商实习基地。
不仅内源发力,服务队还巧借国家政策,队员们积极在“朋友圈”里找资源,借助各种关系盘活村办企业,比如驻地在陈庄村的山东立添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服务队经过多次调研,摸清了情况,随即多方借力,最终促成立添食用菌与济西农业合作,一举盘活企业资产3000多万元,保障300余亩土地收入,创造就业岗位过百个。
服务队还邀请多家银行、基金、信托公司,以“金融活水”灌溉“产业之树”,为乡村长久发展埋下希望。
乡村要振兴 创新是动力
入驻长清后,服务队提出了“服务不添乱,帮忙不包办,参与不干预,努力多贡献”的服务宗旨,随后通过实践,又明确了“补短板、强弱项、重示范、巧引领”的精准服务方针。其中,突出城郊乡村特色,创新一条示范引领的可持续之路则是服务队在这两年中的着重发力点。经过多次调研考察,服务队决定试水高科技项目。
首先,服务队引进了光伏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为5个帮扶村安装光伏发电设施,开展光伏+取暖+洗浴+余电上网增收试点,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仅仅一个光伏项目,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十万元,这笔钱则用于巩固扶贫成果,给困难群众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收入。其次,引进中科院生物技术处理农村污水、垃圾示范项目。该项目为社会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农村污水、垃圾做了有益探索。有了这个项目,困扰文昌街道多年的农业垃圾处理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还给村里带来了集体收益,两个村原来的污水坑也变得波光粼粼,“现在的水质已经可以养鱼了,如果把这个坑塘租赁出去,村里又能增加一笔收入。”潘庄村支书潘和钧喜不自胜。
乡村振兴路 任重而道远
“你拿群众有多重,群众就拿你有多重。修路筑桥容易、走街串户不难,可省里市里花这么大成本,给予如此高信任,让我们来到基层,到底为了啥?尤其进入‘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究竟路在哪里、剑指何方,如何发展、怎样振兴,乡村振兴服务队到底要给乡村留下点啥,就更值得反复深思。”邱剑峰说。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省派长清区乡村振兴服务队帮扶的村庄,有两个被纳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两个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指引下,一幅更加宏大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画卷,已经在齐鲁大地上徐徐展开,这也让服务队员们满心欢喜。邱剑峰说,“对于广大农村,只有种下‘摇钱树’,夯实产业基础、实现内涵提升,让集体变强、村民变富、风气变好,变外部支持为自我供血,才能让发展可持续、乡村得振兴。”
村庄的集体收入增加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百姓共享发展的红利。在服务队的引导下,潘庄村决定自2021年1月开始,每个月给75岁以上老人发放8斤鸡蛋,保证老人每天能有两个鸡蛋增加营养。逢年过节,渐渐有了底气的五个帮扶村“两委”班子,也都会想方设法为困难群众送上温暖。今年春节前,当服务队把1000元慰问金送到困难群众手上时,70多岁的芦业民紧紧握着邱剑峰的手,感谢党和政府带来的温暖。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让所有队员颇为遗憾的是,他们的很多想法还没有实现,任期就要结束了。服务队队员、有过一年多援藏经历的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董宏磊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出第一批开始,援藏人发展至今已经第九批了,在一代代人的积极努力和无私奉献下,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如同援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现在来看,两年的服务期限还远远不够,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于服务乡村的后来人持续发力,我们希望省委省政府能把连续派出援藏队伍的做法运用到乡村振兴这个战场上。”
(本报记者邵明红)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记者王星通讯员李晓刚)4月15日是我国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也在...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