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深夜,他曾骑行15公里,把孩子送到医院;大到65岁的老人,小到儿童,他为村内1000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4次查体;回村从事“赤脚医生”45年之久,接诊各类患者近万人之多……
在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刘庙子村,刘庚荣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只要群众需要,他总能“随叫随到”。
无私奉献随叫随到的乡村医生
64岁的刘庚荣,是土生土长的刘庙子
村人,当乡村医生已有45年。他所在
的卫生室,守护着全村近1000名
村民的健康。
1976年从学校毕业之后,做了村里的“赤脚医生”。那时候,由于医疗经费有限,并没有卫生室。刘庚荣二话不说,立马行动,用两天时间把自己的房子改建成了临时诊所,宽敞了许多,还安装了电灯,亮亮堂堂的,医疗设备也多了氧气包、血压计等,方便了村民诊疗。刘庚荣给自己的定位:是医生,更是亲人。近40年来,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村民们的病痛是他最挂心的,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无私奉献着。对于因行动不便无法出门的患者,刘庚荣便上门服务,雨天鞋子湿透浑然不知,雪天毛发结冰也无所顾忌,及时减缓患者的病痛乃是其追求的唯一信仰。记得有一年冬天的晚上,下着大雪,依旧是乡间的小土路,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两轮自行车,有位村民的女儿生了场大病,村里药品有限,无法为其救治,刘庚荣便用自行车载着孩子骑行了15公里来到济南儿童医院,无奈住院费孩子家长都交不上,刘庚荣便把每月仅有的20元工资帮孩子交了住院费,然后默默地离开了医院,回到家已是凌晨1点多。那个年代的20元可能是刘庚荣一个月的口粮。别人问原因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看病最重要,我不帮忙谁帮忙。”
这只是刘庚荣从医45年里的一个缩影,这四十多年,他一如既往地付出,用一名共产党员和乡村医生的执着追求和无限爱心生动践行着生命健康守护者的神圣使命。
数十年如一日忙碌40年的乡村医生
“我不知道这几天是不是吃坏了东西,总感觉肠胃不太舒服,你帮我看看拿点药吃。”3月2日下午,一位村民来到刘庙子村卫生室,跟刘庚荣说着自己的病情。
如今,刘庙子村也有了自己的村卫生室,刘庚荣依旧是雷打不动的医生,治病救人是他的天职,他还担负起防疫、查体、卫生政策宣讲等职责。
40多年来,大到65岁的老人,小到不会走路的孩童,慢性病患者的常规检查,给不同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4次查体统统收录到他的职责之中。同时,他的诊疗范围不再局限于本村,其余村庄也有了他的身影,刘庚荣步履匆匆,走遍了这里的家家户户,温暖了一位又一位患者的心,为他们送去了健康。
多重身份坚守一线的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不只是一名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危急关头,更像是一名待命的“战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刘庚荣代表本村党支部与刘庙小学党支部联合,开展了复学后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一名党员,他坚守一线,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为隔离人员上门测量体温,运用广播、新冠肺炎防控宣传专栏等形式向村民宣传新冠肺炎的预防方法,帮助他们缓解紧张心情。作为一名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带领党员在执勤点值班,并带头捐款捐物,为疫情防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既是一名乡村医生,又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是村党支部副书记。能为村里作出一点贡献,既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应该担起的责任。”刘庚荣说道。
多年来,刘庚荣曾多次获得“先进医务工作者”称号。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自己所能为村民们解除病痛。他经常口头念叨着一句话:“尽管乡村医生待遇不高,又苦又累,只要村民需要,只要我还能动,我还会继续干下去。”扎根村里,45年的坚持,他感染带动了更多的人。(本报记者 张素芬 通讯员 苏文俊)
新闻推荐
济南战役纪念馆一角(刘阳摄)1948年9月16日,中秋佳节前夜的济南城一片沉寂,一轮明月笼罩着静谧的城市。深夜12点,规...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