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君
编者按 从本周开始,本报评论板块推出新栏目“周观察”。本栏目立足于“新闻视野”和“新闻深度”,通过综观一周的本地新闻、国内新闻或全球新闻,进行主题性梳理和阐发式再读,执其一端,牵其一线,力求于“旧闻”中觅新知,立住新闻“第二落点”,推送述评结合的观点内容,以新视听、以飨读者。
上周,济南轨交2号线正式运营通车了,这是一条特大号新闻。
这条新闻之所以大,不在于济南又多了一条地铁,而在于济南地铁终于成网——2号线把原有的1号线、3号线“链”起来了,让济南地铁进入换乘时代。
对于交通服务干线来说,一旦成网,势不可挡。
一横两纵的“H”形骨架让济南的地铁服务需求瞬间爆发,呈现以“几何级数”增长之势,从现场体验回来的人感慨说,济南地铁上的“人气”已经不比北京地铁早班时段差多少了。这个场景,会联想到一个常用语“供应链”。公共交通,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供给,确实是“链式存在”的。地铁的服务链条,完全可以延伸到地铁之外,比如,地铁站附近的公交线路已经到位,共享单车也是摆放整齐,以实现与地铁的无缝接驳换乘,用一位市民的话说,那就是打通了回家“最后一百米”。而随着城市地铁布局越来越密集,“地铁生活”会成为一种新场景,一切都将被重新定义。餐饮、健身、娱乐、培训、传媒等服务型产业都会向地铁靠拢。到那时候,整个服务供应链,真是要在“最后一百米”内完成布局了。
“打通最后一公里”演化为“打通最后一百米”,意味着公共服务质地的本质性提升、个性化提升、定制性供给。比如,为了提升清明节假期的交通服务水准,济南市提出,将通过加大班次投入、发放区间车、开通临时摆渡车、网上募集定制公交专线、推出亲情专享近郊游服务等多种形式,全力保障节日期间市民公交出行需求。由此可见,力争服务到每一个人的“个性化服务”,才是“最后一百米”的真谛。
打通“最后一百米”非常好,但是要真正做好,却非常不容易。最近,有这样一则国际新闻,也跟交通有关系:苏伊士运河“堵车”了,确切说,是“堵船”了。
据新华社报道,一艘重型货轮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多日,造成航道拥堵,超过320艘船正在焦急等待通过。事实证明,这条“欧亚大动脉”被堵,后果很严重,全球经济都出现了“血栓”症状。有数据分析,运河封锁造成每小时约4亿美元的损失,并将导致全球大宗物资价格上涨,基准油价仅在上周三就飙升了约6%。有机构预测,从厕纸到咖啡,很多产品可能会变得供不应求。
一条船搁浅,全球受牵连,这像不像一个国际玩笑?但这玩笑背后的问题是严肃的,它反映了全球物流供应链的脆弱,而这个供应链的缺口竟是出现在苏伊士运河“碎了一地”的交通服务水平上。作为一个交通咽喉,竟然没有得力的清淤船,没有强大的港口装卸设备。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可用于搬运集装箱的起重机正在调往救援现场,一艘荷兰拖船和一艘意大利拖船也在路上,这算不算在服务的“最后一百米”掉了链子?
打通服务“最后一百米”,检验着服务的诚意和成色。前几天,本报推出调查报道《电动自行车“上楼”,咋治?》,新闻背景就是今年以来,济南12345热线收到电动车充电类工单共计600余件,而很多小区内没有配备安全合理的充电区域则是“电动车上楼难治”的根源。有的住户从楼上“飞线充电”长达三四十米,而社区的充电服务显然没有达到能够处理“最后一百米”问题的程度。
作为公共服务的升级款,打通“最后一百米”,有时候意味着成本增加,有时候仅仅意味着一个意识转变。因此,让公共服务的供应链顺畅,首先要做到意识先导,然后是规划随行,最后才是成本管控。
新闻推荐
本报3月28日讯(记者刘文忠)基于全市统一的政务区块链平台“泉城链”,济南市利用政务大数据赋能普惠金融服务试点取得明...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