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动物园以西、小清河北路北侧一个不起眼的胡同里,“隐藏”着一所特殊的学校。这所4年前成立的学校,学生全部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根据所填志愿,他们会再被“分流”到其他学校。济南市天桥区汇安小学,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天桥区数以千计外来务工家庭在济南的希望。这里还有一群无私奉献的女党员教师,她们用超常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对待每名学生,即便他们不知何时就会离开这里,老师们也以为孩子一生负责的信念对待他们在这里的每一天。
“学生在校一天,我就要为他的成长负责”
今年3月1日春季学期开学,汇安小学有7个班的学生转入新建学校就读,原来班级的老师也随学生“搬”了过去,在新学校开启新生活,这样的“离别”今后还将经常在汇安小学上演。作为天桥区的一所过渡校,这里承接的都是赋分相对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待有新学校建成后,他们再从这里“分流”出去,“不稳定”便成了这里的一个关键词。
班主任崔莉是2018年被调到这里的,初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后,她发现很多困难是她20多年从教生涯中从没碰到过的。很多家庭情况特殊,学生生活、学习、礼仪等好习惯欠缺,一些家长也不配合老师工作。“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愿意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只要学生一天在我的班上,我就要为他成长负责。”
令崔莉印象深刻的是,她的一名学生平时几乎不跟老师和同学交流,也不参加集体活动,与家长沟通后得知,家长平时忙得顾不上孩子,亲子之间几乎无沟通,家长对孩子的情况可能还不如老师了解得多。崔莉便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方面指导家长如何跟孩子沟通,多陪伴孩子;另一方面在班级活动中鼓励学生与这名同学合作,锻炼他在集体中的自信心。两个月过去,这名学生开朗了许多,也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了。
当过32年班主任的史俊华也是2018年来的,她的班里有多名湖北籍学生,在去年居家学习期间,这些孩子在老家的情况时刻牵动她的心。“我经常让他们发视频,好让我了解他们的动向和精神状态。我了解到关于当地疫情的信息,也第一时间发给家长。”史俊华没想到,遥远的湖北竟因她的这几名学生而显得与她如此之近。
2020年春节前,全校约1500名学生中,有约1300人回了老家,延期开学期间,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每天报送名单,督促家长“一日两测温三报告”,眼看这个超长名单越来越短,直到学生全部返回济南,老师们的心才放回肚子里。
学生不舍离开填分流志愿前一分钟才提交
“我们在这儿不光要教学生,还要教家长。”数学教师李华说,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弱,老师就要花更多心思让他们理解知识,经常将优质资源推送给家长,如果家庭实在没条件,就将学生召集到办公室集中学习和观看。“我们经常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纠正他们的方法,随时解答家长的问题。”李华说,由于一些家长理解能力不强,老师的指点就要更具体,甚至细化到第几页第几题。
尽管工作琐碎,要付出更多精力和耐心,这些女党员教师们却没有一句怨言,脚踏实地地干好每天的工作,真心对待每个孩子。学校各项工作在管理团队、党员教师带动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师队伍和谐团结,工作起来也能心情舒畅。
学生及其家庭的复杂情况,对老教师都是个考验,何况是青年教师,但汇安小学的领导和老教师总会将自己的经验对青年教师倾囊相授。“我把青年教师看成年轻时的自己,帮他们考虑可能遇到的问题,共同应对挑战。”史俊华说。
在老师们的真心付出下,学校师生和家长的感情深厚。去年暑假,学生就未来将分流到的学校填报了志愿,并重新分班,但很多学生和家长不舍得走,有的学生甚至问老师“能否一直留在这里学习”。
“填志愿当天要在晚上8点前从系统提交申请,一名学生的妈妈告诉我,孩子一直不让她点‘提交’,一直拖到晚上7: 59才恋恋不舍地点了。”汇安小学校长邱聪慧说,尽管很多师生未来的去向未有定论,但学校仍秉承以生为本的宗旨,尽己所能培养学生,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搭建更大的舞台。学生的进步和家长的认可,就是老师前进路上的最大动力。(新时报记者曹莫)
新闻推荐
本报3月7日讯(记者张晓涵通讯员高宏璟)为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快打造“五个济南”,助力“大强美富通”...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