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南村旧貌。
芦南村新貌。□ 本报记者 申红 段婷婷
1月31日晚9点,山上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芦南村田园综合体内,建设场面却依旧如火如荼。村民贾相成指挥着大货车停靠,将土卸下。这一晚,他接了近200辆车。“我们村多是山地,土层薄,铺上土之后开春一暖和,就可以全都种上树了,一片片的……”贾相成手一挥,仿佛眼中已经看到了绿树成荫。
山快要被“吃”没了
四面环山的芦南村田园综合体,满山树木掩映着云台寺的黄瓦红墙,结了冰的湖面格外静谧,几眼泉水从高处流下形成冰瀑,美得别有一番韵味。只是远远望去,不少山体还留着开山采石导致的破损立面。望着这些“伤疤”,贾相成的思绪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
“那时候,小山村穷得很。”贾相成说,靠山吃山成了村民唯一的选择。“当时没人管,看好地方就能采。”1985年,贾相成兄弟五人上了山。采石是体力活,叮叮哐哐一锤锤地抡,再用小推车推下山,一天下来浑身酸痛。“一天挣个三五十块钱,我有两个孩子,日常开销勉强维持,一旦生病就要借钱。”贾相成回想起来十分感慨。
过去,芦南村是历城区的深度贫困村,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200多户村民,除了种地以外,大多数靠采石为生,还有小部分放羊、卖山货。采石导致山体裸露在外,山上草木被羊啃食殆尽,石块时常滚落山下。
贾相成说,有一座叫“大山尖子”的山,芦南村从西边采,邻村从东边采,两边各剩三四米,眼看山头就要被打通,两边协商叫停。这件事让大家意识到山真的要被“吃”没了。
开山采石时代终结
正是这一年,村里的能人,在外做生意的贾虎平回村任职。“芦南村山多地少,最可利用的自然财富就是山和水,但长期的无序放牧、乱采乱挖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必须留住绿水青山。”他力图改变这一现状。2004年11月25日,新一届村委会成立当天下午,“取缔采石场,封山造林”的消息让全村哗然。
“取缔采石场,采取党员包户的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友好协商与经济补偿并重。”芦南村党支部书记贾虎平介绍。当时采石场还有20多家,贾相平的就是其中之一。“道理其实也明白,开山采石也是不得已。”贾相成说,“村里当时给安排了工作,一个月800多块钱,还不累。”于是他积极响应,下山进厂成了工人。
不过也有部分村民抵触情绪较大,王书良就是其中之一。2002年,为了更好地采石,他修通了上山的路,还买了拖拉机,前后投入了约一万元。本想大干一场,没想到要被取缔,他接受不了。“破坏生态就是砸子孙后代饭碗”,道理王书良心里也明白,看着其他采石场都陆续关停,村干部也轮番做工作,王书良态度逐渐软化。2006年,随着最后几户关停,开山采石的时代就此结束。
封山造林行动开始
同时,芦南村出台了禁止牛羊上山的规定,取缔了38个放羊户,对以养羊为生的老人按月发放生活补贴。随后,造林行动开始。卢南村将山体划片,一户刨坑栽树300棵。“如今山上两米多高的树都是那时候栽下的。”贾虎平说,封山造林为生态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年芦南村不间断补种,修建拦水坝,荒山绿化率已超过80%。四时不同、风景各异,来村里旅游休闲的人越来越多。
如何把芦南村的优势资源变成长远发展的立足点,这是贾虎平一直在思考的事。“旧村污水横流、道路难行。”贾虎平说,2005年开始芦南村谋划拆旧村建新区,土地复垦新增土地127亩,获得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补助资金3810万元。2013年,5栋居民楼建成,双气到户、配备电梯,还统一装了太阳能。这也为全村统一流转土地、规划产业拓展了空间。发挥田园产业优势,村里搞合作社,做起田园综合体,2020年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320万元。从2006年起,芦南村开始为老年人发退休金,其中,60-70岁的每月200元,70-80岁的每月300元。村里还修建了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70岁以上老人每天中午可免费就餐。
村里建起田园综合体
村子发展越来越好,原来外出打工的村民陆陆续续回来了。
2014年,贾相成回到村里,成了田园综合体的一名建设者。曾经,贾相成把山上的石头采下来卖出去,如今再把外面的石头砌到山上。“那边的石头墙、这边的水渠,都是我们建设的。”贾相成说,如今一年下来赚五六万元不成问题,“女儿出嫁了,家里现在三口人挣钱,一年能挣十几万块钱。”村子一点点变美了,贾相成的日子也越过越美了。
2015年,王书良也回村成了田园综合体的一名安保人员。“每天在山里巡逻几个小时,看着曾经的荒山秃岭一点点变了样子,王书良有说不出的感慨。“如今,我跟妻子一个月五六千元,每年村里还发米面,还能分红6000元。”王书良说怎么都没想到能过上如今的日子。
像贾相成、王书良一样,芦南村在家门口就业的已有六七十人。如今,村里流转土地搞地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了牡丹园,并依托此开发山楂饮料酒水、牡丹花茶等加工产业。同时,田园综合体内设施不断完善,还规划在旧村址建设民宿;农产品物联网展示服务平台主体也已建成,农业观光、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提升。三产深度融合,芦南村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新闻推荐
□通讯员张治林记者陈巨慧报道本报济南讯人勤春来早。日前,济南市长清区平安镇藤屯村千亩蔬菜种植基地内机声隆隆,一台...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