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捧着草莓面露喜色。一颗颗果实长势喜人。市民带孩子前来采摘。
“这是‘香野’,那是‘章姬’,白色的是‘白雪公主’……”
这些诱人的名字都是草莓的品种,随便哪一颗放进嘴里咬开,唇齿间都是莓肉独有的香甜。2月20日,长清区文昌街道孙庄村的草莓大棚里,老板王娟捧着一把饱满、鲜嫩的果实说起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当初辞职回村创业,都说我‘败家’,现在大棚搞得不错,还有几十名姊妹能在家门口打工,我很有成就感!”
这份甜蜜的事业,给孙庄村带来了什么?
拍摄时间:2月20日拍摄地点:长清区文昌街道孙庄村草莓大棚拍摄内容:小草莓给村庄带来大变化
不够卖的草莓乐开花的老板
“真没想到,今年的草莓都不够卖的,我们刚推了好几个采摘订单!”
“你看看,只要是熟透的都摘走了,连个头小的都没有了。”
“我们老板送货去了,一天跑好几趟。”
孙庄村的草莓大棚里,在这里打工的妇女们一人一句,语气里都是对自家草莓的骄傲——一走进冬暖式大棚,潮湿温热的空气中全是草莓的香甜,一颗颗低矮的秧苗上,果子有的泛青、有的发白、有的透粉、有的嫣红,同样都裹着一层细细的绒毛,初春的阳光打在上面,谁见了都会夸一句“可爱”。一排排绿叶丛中,给这份甜蜜事业打工的妇女半蹲着打理、采摘,忙而有序。
老板王娟送货归来,一头利落的短发透着女强人的气息。她在村里搞草莓种植大棚,就是想把自己身上的“强”输送到村里。“我们这儿的草莓品种全、卖相佳,口味还格外好,所以特别受欢迎。”王娟说,春节前后草莓是走亲访友的宠儿,大棚里生意也格外好,尤其是与2020年春节疫情时期相比,能达到“不够卖”的销售量是她没有想到的,再忙再累心中也乐开了花。
“去年赶上疫情,没有人来采摘,但草莓又是密集成熟的时候,总不能看着好好的果子烂在地里啊。”王娟回忆,那时候她顾不上跟家人商量,迅速联系街道、各部门,把新鲜的草莓送到了战疫一线的志愿者、交警、医护人员手中。
王娟感叹,虽然不能挣钱,但至少物尽其用。而在今年春节前,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措施再度收紧,王娟心中难免紧张:万一再像去年一样可怎么好?好在紧张是多余的,于王娟、村里的劳动力、孙庄村而言,这都是个富裕年。从“败家”到“发家”大棚带活一个“大家”
孙庄村全村320余户,耕地面积1400余亩。村党支部书记孙建明,是王娟的丈夫。说起几年前自己的婆家村,王娟还是会念一句“可惜”。“孙庄村不是贫困村,也随着好政策不断落地越来越好,可村里还有不少家庭过得不算富裕。”王娟发现,大量妇女劳动力因家庭琐事无法出门工作,还有不少年龄偏大的老人想找个活儿干却无处可寻。
2017年,想给村子带来些变化的王娟正式回乡创业。当时,作为村支书的孙建明按理说应该欢欣鼓舞,可他也没有投赞成票,因为妻子是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年薪20多万元,正是企业的骨干力量,辞职创业要承担的风险让全家都为她捏一把汗,还说她是“败家媳妇儿”。
“村里有位老人快70岁了,她的女儿有智力障碍,尽管享受一些帮扶政策,可日子总不算好过。一位老人养着一位中年人,多让人心疼!”王娟说,只有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在生活掀起的波浪中站稳脚跟。之所以选择草莓这个项目,正是因为它适合妇女劳作,虽然娇贵却销路好。
草莓大棚建好后,由于缺乏经验、技术,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在长清区妇联和长清区农广校等各部门的帮助下,王娟先后参加了女性创业指导电商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训以及省青年农场主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和实地考察,王娟对国家的富农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绿色安全、品牌建设及园区规划经营管理等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最初的5个大棚,到现在规模翻倍,草莓大棚给孙庄村提供的就业岗位已达到60余个,平日里常在大棚工作的妇女有三四十人。“从前她们要么没收入,要么远走他乡,有了草莓大棚,人均每年增收超万元,留守儿童数量也大大减少。”孙建明说,草莓大棚带来的效益已经远超金钱可衡量的范围。
即将变身集体产业乡村发展更“甜”了
“老板,家里孩子想吃草莓,卖给我一些行不?”
邻村一位老人推开大棚门,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让他误以为大棚不接“小生意”。王娟拿起一个小筐递给老人,“不差这一点,您自己摘,挑红的!”
娇嫩的草莓摘到筐里再分装、打包,一份份让人心生甜蜜的果实就这样走进千家万户。
2020年,王娟受到直播带货的启发,也开始尝试电商销售、邮寄外省。“从前品种都是软的、不易储存的,主要针对本地的超市、亲子采摘。为了适应电商发展,我们加了很多新品种,果实偏硬,从咱们这儿运到厦门第二天就能到!”王娟初试成功,准备继续探索,而丈夫孙建明也在盘算,让草莓大棚真正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大棚带动了劳动力、给村民增收,但还没有成为村集体产业的一部分。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打算让村民入股,为村集体增收。”孙建明说,村民们劲儿往一处使,让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今后就可以考虑在草莓深加工方面有所突破,形成完整产业链。
虽然这些想法目前还只是计划,但孙建明和王娟说起时眼中都闪着光。
王娟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长清区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会长。“新型职业农民意味着不再像以前大家对农民的印象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转变思路,学习新理念、新思路。”王娟说,虽然这个概念已经不算陌生,但此前新型职业农民在政策普及、市场销售和品牌打造上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她作为这个协会的会长,在为自己村努力的同时也想带动其他“新农民”的发展。
这份甜蜜的事业,让王娟夫妇、妇女劳动力和孙庄村都尝到了甜头,也让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被更多人看见。(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曹雅欣 张一 邵明红)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有退休多年的老年志愿者,有行走在楼院中的网格员,有积极为居民解决问题的热线回访员,他们的故事...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