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南 今日章丘 今日平阴 今日济阳 今日商河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今日济南 > 正文

混文凭,还有戏吗?

来源:济南日报 2021-02-02 11:35   https://www.yybnet.net/

市民参事

近日,河海大学对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连续发布公告清退404名在读的博士和硕士,其中一名在读的博士已经拿到了年薪50万元的offer,只等待毕业入职,而如今工作、学习都泡了汤……众多高校清退硕博生的力度之大在高校圈里炸了锅,而在本科阶段清退学生的消息也已屡见不鲜。

有人说,这些举措释放出明确信号,“严进严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常态,想要“混”文凭的同学该醒醒了。

现 象有多少人在“混”文凭

王天琦在济南某高校读大四,据他观察,“混”文凭的现象确有存在。

“逃课,抄作业,在期末考试前一周集中突击,全靠应付的方式来获得学分、拿到毕业证。事实上,老师讲的知识他们并没有记住,而且由于平时没有认真上课,他们的学术水平也没有特别大的进步。我觉得‘混’体现在他们读书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读大学,而是为了获取那张文凭。”王天琦说,这种情况虽然并不普遍,但自己看在眼里有时也难免被诱惑,“有时候我爬起来准备去上课了,舍友会说‘点名’通知一声,搞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我们艺术类专业,‘混’文凭的更多。”杨蕾2017年毕业于西部某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家最不愿意去上的就是高数、思政等通识课,上课时经常会出现代喊“到”的情况,“老师点‘小明’起来回答问题,‘小辉’替他站起来,再点到‘小辉’的时候‘小磊’又站起来……我们都在努力憋笑。”杨蕾说,写毕业论文时,有的同学找写手代笔,一篇毕业论文七八百元就能搞定,到答辩时甚至有人搞不清自己究竟研究了什么课题,“听学长、学姐说,更早些时候网上‘代写论文’一搜一大把,是个普遍现象。”

拥有高校教师和在读博士双重身份的市民江燕在济南某高校工作十几个年头,在她看来,相比于博士,本科生和硕士生中想要“混”文凭的人数相对比较多。“有的学生连课都不上,人也整天不见踪影,想给他改论文都找不到人。”江燕说,这些学生中有些不在乎能不能毕业,有些指望托关系,在“清考”制度还存在时都把那次考试作为最后希望,“‘清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个形式,都能过。”

“‘混’文凭的现象如果成为一种常态,将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不仅不利于学术研究,而且毕业生的素质会普遍不达标,工作后无法胜任岗位。长此以往,会不会让大众觉得学历都是‘混’出来的,没什么含金量?”江燕对此充满担忧。

1月29日我们发出了关于“混”文凭这种不正之风的调查问卷,受访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0%,其中有62.86%表示上学时极个别人在“混”文凭,23.81%受访者表示大多数人都在“混”文凭,仅有13.33%受访者称没有人“混”文凭。而不利于学术研究、毕业生素质不达标、学历含金量降低,都是大家认为混学历有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整 治清退,高校动真格了

2021年,是张帆在职读博的第8年,他收到了学校发出的“清退警告”。

“我以前总感觉离毕业很遥远,前两年的博士生涯浑浑噩噩就过去了。”张帆说,因为本职工作繁忙且上有老下有小,读博第三年的时候孩子上高中、老人生病需要照料,他没有时间顾及学业,而当生活危机过去他已年过半百,博士学历是否还重要,他自己也说不清。

张帆说,像他一样在职读博或读研的人中,不少都是为了升职,有时难免要“混”。而在他看来,高校中的年轻学生之所以也有人“混”文凭,和一些社会现状有关。

比如,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可能不会把关注点放在实际处理问题的专业能力上,而是“唯学历论”。这导致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获得学历”这个结果,而不注重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培养。张帆说,尽管自己也在被警告之列,但他认为国家现在注重清退政策是对的,用这种方式来倒逼大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求学方式和目的,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是想获得一张薄薄的文凭,还是通过学习拥有适应社会的全方位素质。

在市民田雨看来,当前越来越严格的清退制度也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保护。“大多数高校博士是4年毕业,理论上可以适当放宽延期,清退不是在第四年,而是在第六年或第八年。有些8年还没有毕业的博士生,我认为是可以清退的。毕竟出不了什么科研成果,就不应该一直占用着教育资源。”田雨说,如果不对毕业有期限限制,学生就没有压力,自我要求自然会放松一些。

2019年初,青年演员翟天临“水”博士文凭事件引爆了整个学术圈,也引发了全民对于整个研究生、博士生教育期间规范性的讨论。有人调侃说:“他以一己之力撬动学术圈,照亮了学术界的黑暗,也推动了中国硕博教育的严格管理。”近几年,“清退”“取消清考”“加大论文查重力度”等消息密集出现。

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继明从事大学治理研究多年。他认为,现在文凭“掺水”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究其原因,很多学生内心对学术没有热爱或敬畏感,更多是为了拿到文凭找到一个好工作或评职称的时候能够加分,“而在从前,读博士、硕士的人,内心对学术有一种热爱、有一种家国情怀。”

受访者中,44.76%认为清退“混”文凭学生前应给予改正机会,36.19%受访者表示十分支持清退这类学生。对于出现“混”文凭现象的原因,受访者选择了社会用人“唯文凭论”,存在徇私舞弊、教师偏袒等不正之风。

进 展“严进严出”将是新常态

2020年6月,广东工业大学给予123名超期学生拟退学处理;2020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两名大四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开除学籍;2020年11月,广西师范大学拟对46名在学校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学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作退学处理;2021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退404名在读博士和硕士,河海大学清退125名博士研究生……“严进宽出”的传统,要被打破了吗?

“越来越严格的大规模清退,与当前高等教育理念中对质量管理、内涵式发展的高度需求紧密相关。”张继明说,由于现在社会、学界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因此清退制度也是顺应当前高质量教学的发展趋势。对于目前高校“宽进严出”或是“严进宽出”的争议,他说:“到了博士生教育这个阶段,我不太主张‘严进宽出’或‘宽进严出’,应该是‘严进严出’。”

今年博士毕业的程小林也赞同这个说法,她认为不论是博士还是本科,学生的态度与导师及学校管理是否负责有很大关系。“我们师门的毕业率很高,因为我的博导特别严谨负责,催得特别紧,也会在学业上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我写博士毕业论文的时候,十几万字的论文,导师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帮我修改,最终外审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程小林说,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高校教师的素养、制度的规范都不可或缺,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让“混”文凭的现象消失,她希望今后能够对清退制度有更加具体的标准。

“混”文凭现象如何杜绝?受访者中,59.05%认为要对学术不端等行为进行严惩,49.52%受访者认为要将取消“清考”制度落到实处,另外还要加大论文查重力度、狠抓教学质量、严禁徇私舞弊等不良之风。街采

市民唐女士

我是大专毕业,周围确实有一些“混”文凭的人,比如上课不认真、签完到就走人、考试只要及格就可以。我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与社会上“唯学历论”的招聘方式有很大关系,很多人觉得只要拿到文凭能找个好工作就可以了,不太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我支持“严进严出”的教育方式,也支持完善清退制度,这样才不会出现“混”文凭的现象。市民王先生

我是本科学历,在我看来上课不听讲、睡觉那种人就属于“混”文凭。这种“混”文凭的行为是在浪费社会资源,毕竟高考那么严,不管是专科、本科,能考上都不容易,考上不好好学也是在糟蹋别人的学习机会。我认为“宽进严出”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上学的门槛可以放宽,让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在最终的考核阶段要有严格的把关。市民张女士

我研究生阶段的十几位同学都没有“混”文凭的。我个人认为“混”文凭的现象发生跟就业压力大有很大关系,有很多人都是为了学历不得不学,并不是真的对学术研究感兴趣。“严进严出”的方式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研究生阶段相比较于本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不能适应、不能做出成果就应该被淘汰。市民王女士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属于“严进宽出”,经历了高考后,大学4年都是很宽松的,这就导致了同学们对待课业考试都比较消极,长远来看这对自身的成长、择业、深造都是不利的。因为大学的学习经历本身就是充实自己过程,不是说我们把该修的学分修满了就算是毕业了。我很希望能有一个具体、有效的措施,遏制“混”文凭这种现象的发生。

微观点

学生被清退 学校需追问

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继明

清退制度是强化学位与教育管理的具体形式,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于学生被清退,学校、教师也应该反思,因为这可能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

首先,我们现在总讲“导师负责制”,所以导师需要追问一下自己,如果你的学生没有按时毕业,是不是你没有尽到督促、指导的义务?

其次,学校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管理、服务等标准是不是到位的?学生没有准时毕业或被清退,是不是学校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不科学、不完善的因素?

最后,我们还需要追问一下,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本身是不是科学的?它会不会把一些本不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招了进来,入门的制度是不是存在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我认为只有给出这三个追问的答案,才能基本达到“严进严出”的门槛。

“严进严出”

应是高等教育底色

网友@菁菁

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将突破300万人,而在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根据全国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5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14.54万人,本专科在校生290.64万人。

这意味着,我国研究生在学规模在25年间增加了20倍,今年的在学研究生数,超过了25年前的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然而,高校生数量激增的同时,也遭遇了质量下降的现实困境。有些学生不思进取、虚度青春,只想“混”个学历。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高校“严进严出”是大学价值的体现。有一句话,常常被大家拿来自嘲——“高考即是人生巅峰”。如果大学四年都是“混”过来的,那么高考的时候可不就是人生的知识巅峰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大家还要花父母的血汗钱读大学干什么呢,仅仅是为了一张好看的文凭?

现在,很多学校出手清退部分学生,无疑让“混”日子的他们“瑟瑟发抖”。而近日,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启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试点工作、调查学术不端行为,这又为“严进严出”提高了要求。

“严进严出”应是高等教育的底色。重新选修、延期毕业,看上去对少数人严苛了一点,但是对这部分人来说,这就叫负责任,对更多刻苦用功的人来说,这就叫公平。适当“增负”也是一种负责

网友@教育思想

在高考前的小、初、高教育理念中,应试的压力贯穿其中,而大学阶段的“严进宽出”让课业负担突然松弛下来。没了重压,学生很容易“报复性”反弹,失去斗志。

没有压力的环境,只会让人放松和堕落,而“严进严出”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督促和负责——上大学不仅是为拿到文凭,而且要增加自身的才干,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给未来就业找到更好的工作增加筹码。

不然,浪费四年珍贵时光,换来的只是一事无成。

所以,给大学生适当“增负”,必须纳入到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逻辑下审视,要明确它的初衷是倒逼大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别再误以为混完四年拿到文凭,就等于拿到了阶层晋升的敲门砖。那些“混”大学的人没看到的是,每年毕业季的求职市场与高考一样,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竞争。

记者手记

“混”来的“好日子”,到头了!

“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这句顺口溜,很多人大学时代都曾听过,甚至有人奉为真理。是什么让大学生如此“自暴自弃”?我想,这与一些家长、老师灌输的思想有关——“高中学习紧,大学随便玩”“等你上了大学,想干什么干什么”“现在努努力,大学毕业就有好工作”……这些话看似是鼓励,却明目张胆地把大学描绘成了“天堂”,拼了半条命考进大学的新生难免要体验一把与高中时截然不同的生活。

惰性,往往就是从一次尝试开始的:昨晚与舍友通宵游戏,上午的课不去了吧;明天约了姐妹去蹦迪,今天不复习逛街挑衣服吧;暗恋的男神约见面,论文再推一推吧……“混”,就这么开始了。可悲的是,身在其中的学生还把这样的生活当成“好日子”,殊不知“混”没的都是不可重来的青春。

取消“清考”制度、清退不合格学生等一系列“严出”政策,把很多人走向社会后才感受到的后悔,提前摆到了学生们面前。

醒醒吧,“混”来的“好日子”,到头了!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实习生 郭哲启

新闻推荐

济南一商场连开两家汽车体验店新能源汽车扎堆进商圈

全运村中央广场新开的汽车体验店新时报记者邢志彬摄1月30日,济南全运村中央广场一家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体验店开...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村民喜领新春大礼2021-02-02 11:35
猜你喜欢:
评论:(混文凭,还有戏吗?)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