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剧照本报记者 赵世彩
“亲子再次共处一室,如果家长没有觉察和反思,原来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再次出现。”寒假来临,“神兽”再次出笼,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的问题也再次被拉回人们视线。在专业人士看来,很多亲子沟通问题的僵持点在于一些问题的重复上演,而这些问题之所以“反复”,可能在于家长错而不自知。
别让假期成“第二学期”
2020年上半年,济南市学生心理关爱24小时热线“87-525-525”开通,让家长与学生有了一个倾诉的出口,同时,也为亲子问题梳理出了大数据样本,找到问题所在。据热线心理咨询师石于乔介绍,从开通热线至今,居家学习时所暴露出的亲子问题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学习安排与手机使用。
对此,山东省实验中学专职心理老师韩海萍也从实际案例中表示认同:假期,手机使用问题是由学业问题衍生而来。“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个充满画面感的描述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家长们的普遍焦虑,也是诱发亲子问题最核心的那根导火索。因此,韩海萍在寒假之前,给家长们提建议时,第一条就提到了“不要让假期变成第二学期。”无论是哪个学段,学生已在学校学习了一个学期,放假回到家中,应该有一个稍微放松和休闲的时间与环境,储备精力来迎接新的学期。孩子如果身体过于疲惫,情绪也不会愉悦,继而影响亲子沟通。
好关系胜过好教育
家不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场所,亲子之间的话题也不是只有“学习”这一件事。在心理专家看来,每个孩子都有倾诉的意愿,也愿意把心里所想与家长分享。虽然到了小学高段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从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不再像小时候一样与家长知无不言,但也绝不是一句话都不想交流的状态。
亲子之间如何“化冰”?心理咨询师表示,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喜欢“评价”孩子而不自知。比如“这么点事,值当吗?”“谈恋爱,能行吗?”还不等孩子说完,已经做了评价、给了“自以为是”的方法,孩子本想与父母分享的意愿就被推了回去。去破冰,需要家长们先意识和察觉到,评价、指导等都不是“为了孩子好”,更不是会沟通的表现。去倾听、哪怕只是“嗯”、“噢”、“是吗”等都比家长所自认为的“为孩子好”的建议要好。
对此,韩海萍提出的观点是“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父母不是不能给孩子提建议,前提是两者先有良好的关系,只有关系好了,建议才有效。
帮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哪些方法可以使亲子关系升温?在咨询师看来,要有两个意识。一个意识是降低期待、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另一个意识是给孩子选择权。
在韩海萍看来,降低期待并不是让孩子从考100分到80分的降低,是一种“他不是我”的意识。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用30多岁、40多岁的经历、经验,去要求一个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于是,有的家长会说:“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在陪伴孩子写作业时也会没有耐心,如果家长是从孩子的角度认识到他所处年龄、所处成长环境与自己的不同,就会更有耐心,期望值也会更切实际了。
对于选择权的问题,以用手机为例,有家长会用“断网”等极端方式来解决,实际是没有意识到有时候孩子做出的选择并不是不知道对错,而是先争夺选择权。每个人都有向好、向上的心,孩子心中对是非的认知也远超家长的想象,只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到了青春期,孩子要独立自主,如果家长再用强制的方式“一刀切”,孩子表现出的就是先争夺选择权,是非判断被置后了。
心理咨询师们给出了年龄参考:0-6岁,孩子的事情由家长管理;6-12岁,家长与孩子共同管理;12岁后孩子要自主管理自己的事情。“现在,应该提到12岁之前了,家长就要有意识给予孩子选择权。”韩海萍说。
新闻推荐
1月8日,正值高三英语听力考试前,济南一名高三考生搭乘强生客车出租有限公司驾驶员刘洪梅的出租车从凯旋新城到杆石桥实...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