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南 今日章丘 今日平阴 今日济阳 今日商河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今日济南 > 正文

该怎样使用你,还给老师的惩戒权

来源:济南日报 2021-01-05 11:49   https://www.yybnet.net/

新华社发 朱慧卿作

“熊孩子”不听话,老师该怎么管?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惑教师、学生和家长,且备受社会争议的话题,而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有一个高频词叫“佛系”——那些屡屡爆出的教师被殴打、辱骂甚至报复的事件,让老师们不得不“佛”。

近日,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2021年3月1日起,这部规则将正式实施。自此,学校对于中小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是否惩戒、如何惩戒,真正变得“有章可循”。

惩戒在教育中是否必要,老师们又该如何用好惩戒权?

观点大碰撞:有表扬也要有惩戒VS怕孩子受委屈

“我小时候在农村上学,被书本打一下头、背上挨老师几巴掌,或者用戒尺抽两下手心,都是很正常的。”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用粉笔头扔向不听话的学生,或者让他们去‘跑圈’、扛着大扫帚去扫操场,当然也会偶尔被老师踢一脚。”

“我记得小时候被老师要求趴在讲台上罚抄,全班同学就盯着我们几个,这比体罚还狠。”

说起自己儿时经历过的教育惩戒,不少成年人都有话说。问起这些惩戒有没有给他们留下过心理阴影,答案是:当时不服,现在想想很有必要。

市民李惠是一名80后,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在她童年的记忆里,老师总会拿着一根小竹竿来到教室,讲课的时候,用它指点黑板上的知识点,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则用它来打手心施以小惩。这根小竹竿,在她看来是“敬畏心”的体现。“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上学的时候哪个班没几个‘小霸王’‘刺儿头’,当然得有‘灭霸’老师出面教育,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李惠说,那时候多数家长对老师的惩戒行为都是理解和支持的,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现今的教育方式以赏识、鼓励为主流,最多是通知家长回家教育,甚至出现了老师“不敢”教育学生的情况,导致很多孩子抗压能力、承受能力弱,缺点得不到矫正也不利于心理健康发育,“我觉得惩戒和表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采访中,一直被认为相对严厉的老一辈家长,面对“教育惩戒”这个词却把“隔辈亲”体现得淋漓尽致。市民林女士今年63岁,孙子上小学二年级,她表示“吓唬吓唬可以,当众挖苦、动手绝对不能接受。看孩子的爸爸妈妈大声吆喝我都气得胃疼,要是老师这样我可受不了,我看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怕他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

1月1日,我们发出了关于“教育惩戒”的调查问卷,受访者中,74.31%认为教育的过程中惩戒是有必要的。而在大家的学生生涯当中,58.72%受访者表示自己曾被罚打扫卫生,38.53%受访者曾被罚抄写课文,此外停课反省、罚站、罚跑、通报批评等,也是常见的惩戒方式。

回归的戒尺?教育惩戒≠体罚

“跑步、罚站、打手心都可以接受,希望老师能把握好尺度。”市民陈莹听到教育惩戒这个词,第一反应是国家赋予了教师体罚学生的权利。像陈莹一样误读“惩戒”意义的网友和市民不在少数。其实,《规则》中明确定义,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一种教育方式,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规则》同时也对教师行为进行了明确约束,规定禁止击打、针刺、反复抄写、辱骂等7类不当教育行为。

济南市育英中学任班主任多年的苏霞,是市中区首席教师,对于教育惩戒和体罚的区别,她认为主要在于“度”的把握,“两者共同点是都会让孩子不舒服,区别是教育惩戒会让他们意识到不舒服却能接受并改正,不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体罚是让孩子极度痛苦,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对于“度”的把握,苏霞认为要“因材施惩”,比如对于心思敏感细腻的学生,就要说到对方心里,呵护和言语的鼓励更能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一个好老师首先是一个好的心理老师,看着孩子的眼睛和表情,就能知道这个‘度’有没有超出他的接受范围,只要心中充满爱,教育惩戒的‘度’也就比较容易把握。”

《规则》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尺度,也细化了教育惩戒的具体场景,对教育惩戒的尺度进行规范,“一节课堂时间内的课内罚站”,保证学生不会遭受长时间的罚站;“不得因学生的成绩而惩罚学生”,保证教育不为“唯成绩论”服务;“不允许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让这一代人避免复制上一代人的青春期之“痛”——打手板、扇巴掌等惩罚措施就此断绝……《规则》让老师们在必要的时候管理学生有据可依,也让孩子们避免遭受不合理的皮肉之苦。

“教育部明确的惩戒权比我想象的要精细、合理,在当今的教育理念下,它考虑到了家长和学生都能接受的最大限度。”陈莹在详细了解《规则》后表示。在我们收回的问卷中,能够接受“适当禁止”和“适当处罚”的受访者均占84.4%,62.39%受访者可以接受通报批评,而像休学停课这类相对严厉的处罚,仅12.84%受访者能够接受。

学生找回敬畏之心老师才能更有底气

上课走神思维天马行空不认真听讲被老师扔黑板擦;扰乱课堂秩序被带到操场上“示众”;作弊被请家长,没写作业、考试不及格走廊罚站;时不时接受被老师“死亡凝视”的恐惧……这是电影《逃学威龙》里的情节。主角周星星的一系列出格举动,让老师不得不屡出奇招。可放到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面对周星星这样顽劣的学生,或许很多老师会选择以“惹不起、躲得起”的“佛系”心态处置。《规则》的出台,让一些老师有了“底气”:“以前学生犯了错,让他站半节课都怕触犯了底线。现在有了明文规定,就算面对一些特别宠溺孩子的家长,我也可以说,做法没错!”

是什么让老师不愿管、不敢管?从一些社会新闻中可见端倪:老师批评学生只考3分,被家长暴打致住院;老师通报孩子成绩,被“差生”家长要求登门道歉;孩子座位被调整,家长投诉要求换班主任;孩子犯错被叫家长,家长带着律师和录音笔来校对峙……“在一些老师严肃管理学生却激化矛盾的事件中,教师扣工资、受处分甚至离职。惩戒权让我们有了法律武器来帮助和教育孩子,同时也保护了自己。”天桥区某中学“70后”教师张磊说,政策的推行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尊严,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说白了,当老师的什么也不敢管,学生就没有敬畏之心,无人敬畏何谈地位、尊严?光靠师德‘感化’不了学生。如果没有惩戒,学生会觉得做了违反纪律的事也没什么大不了,有的甚至还感觉很威风、很露脸呢。”

教师们对拥有“惩戒权”可能存在哪些担忧?问卷结果显示,不好把握尺度、引起家长不满、担心承担责任、学生心理脆弱都在其中。

街采

市民张女士

我是一名老年人,孙女还没上幼儿园。在我上学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很简单,就算被老师关小黑屋也不会有什么想法,家长也觉得那种教育方式没问题。但现在我认为还是要以鼓励式教育为主,只要不是人品道德问题,就不该对孩子进行惩戒,稍微批评还可以,如果我的孙女被老师训斥,我肯定接受不了。

市民张先生

我小时候成绩不好,被老师体罚过很多次,拿起教鞭说打就打,这给我留下了一些心理阴影。我认为适当的惩戒有利于教育,《规则》就是约束老师们的行为准则。不过,如果以后我的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误,我希望老师能以引导、教育为主,把惩戒这一部分留给家长来完成,以免引起孩子对学校的逆反心理。市民张先生

政策出台是好事,只是不知道实施起来老师们能不能把握好这个“度”,毕竟每个孩子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难受很久,而一些比较“皮”的孩子就算体罚他也会无所谓。所以如何用好惩戒权,它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不是一项政策出台就能决定的,还是要考验老师的能力。

市民白女士

我现在读大学,在小学、中学的经历中,也有过被老师打手心、罚站这样的惩戒,我觉得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惩戒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也在飞速进步,给予老师惩戒权是换了一种更科学、更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方式,这既是对老师行为的规范,又是一种认可。

微观点

惩戒要有温度《规则》落地需谨慎

槐荫区培新小学教导主任 杜海霞

看到这个《规则》后,我们学校非常重视,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这都是件好事。同时我们也听到了很多学生家长的意见,他们在支持之余难免会有担心,害怕老师把握不好惩戒的“度”。

目前我们正在学习《规则》,希望能根据《规则》的要求制订更适合学校落实的具体规定。这是一件需要非常谨慎的事情,毕竟老师的权利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我们将会主动广泛争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并且将规定细化到不同的教学场景中,还要考虑到不同性格孩子的接受程度。不论是量化还是程度都需要细细把握。

现在我们初步计划先征求老师们的看法,尽快形成一个草案,再通过家长委员会商讨、通过,当然还要邀请学生代表发表意见,争取让惩戒规则尺度和温度并存,起到最好的效果。

把老师解救出“一管就错”的困境

网友@贝尔数学

长期以来,师生矛盾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缺点、问题,一方面有些教师确实还存在辱骂、体罚等不当行为,另一方面有些家长确实过度“护犊子”,动不动就讲人权,而部分学校为了息事宁人,也只能责怪老师。这种情况下,导致有些教师害怕被家长投诉,不敢管、不愿管,教完课拉倒,学不学在于学生。

这个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于规则的空白。校规校纪只是笼统描述,无法落实到行为,教师行为规范也多是道德层面约束,明细条目太少,还有些要求过于理想化。真正在执行层面,教师遵守的行为规范很多是靠自己去理解的,例如遇到“难搞”的学生,什么时间需要开启惩戒,该采取什么措施?这些不细化,只靠老师自己的体会“看着办”,当然会有过度或不够的情况出现。

《规则》填补了空白,划定了“红线”,及时解决了部分教师“一管就错”的困境。

细则应向家长广而告之

网友@墨香人生

学生家长是实施教育惩戒的最大障碍。

长期以来,在“教育是服务”“学生是上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等观点的影响下,不少家长形成了溺爱、偏爱、错爱自家孩子的错误观念,不能接受老师对孩子的任何批评和惩戒。加之不少家长对教师的教育管理存在误解和偏见,担心规则的出台是在为老师体罚学生找借口,害怕老师借规则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因此,学校的校规校纪应该通过家委会讨论,应该让全体家长知悉,一个班级的班规也应该是全体学生和家长都熟悉的。孩子为什么“罚站”,学生自己清楚,家长也要清楚,老师实施教育惩戒时才能“一碗水端平”。

学校要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讲座、家长会、各类媒体等媒介和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规则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听取学生及家长的意见,严格把握惩戒的分类和标准,突出惩戒的育人属性,让惩戒散发教育的温情。

记者手记

惩戒是高高举起的手掌教育是轻轻落下的温柔

在小说《哈利·波特》中,反派教授乌姆里奇恢复了学校在中世纪就已经废除的体罚政策,不仅会关学生禁闭,还引入了各种折磨学生的体罚政策。在要求哈利罚抄“I must not tell lies(我不可以说谎)”这句话的时候,让每个字母像刀割般地同步刻在他的手背上。

乌姆里奇信奉,疼痛是惩罚的核心。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在不远的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前,用体罚的方式施以疼痛,仍是某些老师展示权威的手段。而今天这种手段是否还在一些角落继续,谁都不敢坚决地否认。

惩戒这个词听起来很重,可在《规则》的详解中又很温柔——在《规则》中,体罚被明确禁止,惩戒指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有制止、批评和惩戒的权利”,且“一节课堂时间内的课内罚站”“不得因学生的成绩而惩罚学生”“不允许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

直言不讳地说,这与很多人经历过的惩罚相比,无疑是“手掌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其目的再也不是“罚”,而是警醒。

之所以要把手掌高高举起,也许是因为老师这个群体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小心翼翼。在极个别对学生下狠手的老师之外,更多老师因为担心被投诉、照顾学生自尊、摸不清惩戒底线等种种原因变得畏手畏脚。

《规则》于负责任的老师而言是保护伞,于爱动手的老师而言是紧箍咒,它也会成为联结家与校、师与生之间的一道彩虹。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曹雅欣实习生郭哲启

新闻推荐

说好一年租约,咋变成了8个月 小两口加盟小叮当米线店,“被转租”发现租期大缩水

陷入租期纠纷的米线店新时报记者俞丹摄2020年6月,德州的小姜和妻子小陈一起来济南创业,通过济南国先餐饮管理有限...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该怎样使用你,还给老师的惩戒权)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