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森林在工作室制作“和圣文刀”。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李 翔
柳森林,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圣文刀”的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济南市天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老玩具”的代表性传承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工作室总是灯火通明。路过这间不大的工作室,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这是他打磨完牦牛腿骨和小叶紫檀,在用祖传两百多年的紫铜小锤,镶嵌和圣文刀的刀刃和刀柄。“工作室两边的商铺晚上不住人,夜里干活不会影响到别人,也没有人来打搅我,能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而这一干,往往就是一个通宵。
“文房第五宝”
说起和圣文刀,柳森林的自豪溢于言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我把文刀叫做文房第五宝。”据介绍,和圣文刀是由“和圣”柳下惠发明制作。柳下惠的父亲当时主管营房建设,建设营房剩下的一些下脚料,柳下惠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做成了刀、斧、铲等民用生产工具,送给乡邻。
柳下惠一生倡导和平,待人谦和,被孟子评价为“圣之和者也”,这也是和圣文刀“和”之本义。称之为“文刀”,是因为柳下惠担心乡邻用他送的这些生产工具,做出伤人的事情来,于是就把这些工具刻上了文字,告诫乡邻与人为善。这样文与刀就结缘了,渐行于世,一直流传到现在。
和圣文刀真正和文房用品发生联系,是到了东汉时期造纸术发明以后。柳森林说,古代读书人讲究“文房不藏钢刃”,有息戈兴文之意,以示文人之雅。“文房不藏钢刃也是我们家的祖训,我爷爷制作文刀时就说文房不藏钢刃,所以我们家的文刀都是非金属材料制成的,这也符合柳下惠以和为贵的思想。”
和圣文刀的功用主要有二,一是书画艺术家艺术创作时裁纸用的裁纸刀,二是文人看书时翻书用的书刀,又称翻书杖。文刀也是毛边书的标配,毛边书“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如果不拿裁纸刀裁开,就看不到里面的内容。有的文人非常有意思,故意用毛边书写些内容贴些照片送给最亲密的人,用裁纸刀裁开才能看到,有种神秘感。书被裁开了,就说明这本书是有人读过的。
柳下惠时期的文刀,材质以竹木为主,由竹子和红木制作而成。后来古人有了佩戴骨头的习俗,所以也把骨头纳入了文刀制作的原材料里。现在制作文刀的材料更加丰富了,通常是“以木为柄,以骨为刃”,文刀表面刻有甲骨文、钟鼎文、鸟篆或图腾。
柳森林喜欢用紫檀或黄花梨做刀柄,其中小叶紫檀居多,有时也会用到竹子和动物的角。“竹子这种材料很难选,因为用竹子做刀柄必须直径合适,竹子是不能打磨的,像湘妃竹、梅鹿竹等,表层都有图案,一打磨图案就被破坏了。所以很长的一根竹子,有时候只有一两段是可以用的,其余部分就全都废掉了。动物的角也是一样,角的表面通常有螺纹,这些天然的纹路打磨之后就没有了。”
在刀刃的选材上,柳森林倾向于用牛角片和牦牛骨的骨片。用作刀刃的牦牛骨片加工过程十分考究,完全采用祖传的方法,用生石灰浸泡长达一周,去除骨头的杂质和异味,保留骨头的胶质和韧性。用生石灰浸泡过的骨片颜色泛黄,把玩起来会包浆,还有像玉一样的质感,用化学制剂处理的骨片达不到这个效果。
文刀虽小,制作工序却不少。据柳森林介绍,以前做一把文刀需要16至26道工序,16道工序是最基础的。随着文刀制作技艺不断提升,错金银、景泰蓝、掐丝嵌等工艺运用到了文刀制作中,使得文刀制作工序不断增加,有的文刀能达到42道工序。根据不同的制作工序,文刀的制作周期也各不相同。最简单的文刀,柳森林一天可以组装十几把,而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的文刀,例如有漆器工艺的文刀,就需要反复打磨、反复上漆,制作周期通常在三个月至半年之间。
“因为操作失误导致损失的经历有太多了”,柳森林告诉记者,在进行漆器工艺时,很可能会因为放置区的湿度、温度达不到要求,本来看上去还不错的文刀,用了没几天就脱漆了,像妆花了一样。有时做一把竹子的文刀,前期非常用心地在做,结果因为原材料晾制没有达到一定的时长,竹子弯曲了,变得非常难看。每当成品出来时,柳森林总倍感欣慰。“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像我的孩子一样。即使有人愿意出高价买,我也不愿意出手。”
七代人做“一把刀”
和圣文刀相传由柳下惠发明制作,但并没有从那时起就一代代传承下去。“从我这一代开始,在传承谱系里往前推,能推到第七代。”
柳森林说,他小时候跟爷爷一起住,从8岁开始跟着爷爷学习制作文刀技艺,到了十几岁就能自己做简单的文刀了。其间,他也吃了不少苦。“爷爷教做文刀时,我就跟着学,关键工序爷爷也会说怎么去弄,但是只要我错了,爷爷二话不说,拿着棍儿就把我手打肿了。”爷爷去世后,留给柳森林几把老式文刀,他就开始照着样子去做。再后来,他开始创新。柳森林告诉记者,之前几代的文刀,都是由整根材质制成的,如一整根红木、一整根竹子或是一整根骨头。现在和圣文刀“以木为柄,以骨为刃”的材质模式,是从他这里形成的,是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作出的合理改进。“有人会问我,文刀可以削水果吗?刀刃能变成尖尖的或者弯弯的吗?我说我不做这个。多少代以来,和圣文刀都是这个制式,改得多了,文刀就变味儿了。我只能更多地从文刀的选材和文化内涵上去改进。”
2010年,柳森林开始对外销售和圣文刀。因为和圣文刀知名度有限,很多人不理解其用处,认为自己没必要花钱买一把“不快的刀”裁纸。“直到5年前,我在文刀上一年赚的钱不会超过1万元。”虽然收入有限,柳森林始终没有放弃。“柳下惠一生的著作被秦始皇焚书坑儒付之一炬,唯有文刀传世。传承文刀对我来说是一种使命,不能在我这里丢掉。”
柳森林开始转变思路。受笔会经历的启发,柳森林把和圣文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观赏刀,这类文刀做工精美,选材考究,造型独特,专门用于摆设观赏;第二类是实用刀,重在裁纸、翻书等实际功用;第三类是文玩把玩刀,这类文刀被做成了挂件,是体型较小的便携式文刀。“我会在一个套盒里放三把文刀,一把实用刀、一把观赏刀、一把文玩把玩刀,当然顾客也可以单买。”
2017年,和圣文刀入选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十西路附近的工作室被开发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柳森林还为和圣文刀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相较以往,和圣文刀的受众群体有了很大的拓展。很多爱好书画的人士会慕名前来购买。一些教育机构,也为柳森林提供了大批订单。柳森林成立了公司,还将和圣文刀的销售推到线上,在淘宝、拼多多上注册了两家网店。从去年9月份开始,柳森林着手扩大生产,产量增加了二十几倍。去年一年,他在文刀上的收入已经达到40多万元。
复兴“济南老玩具”
为了把文刀手艺传下去,柳森林的女儿女婿也一直跟着学习制作技艺。柳森林说,有一次女儿建议,和圣文刀的使用者一般比较年长,这些人通常会选择款式、材质上更有年代感的文刀;相比之下,同样一把文刀,拿在年轻人手里就好像老了很多,跟他们的年龄不相称。“我觉得她的想法非常好,所以我调整了刀柄贴片的款式,采用了多色贴片,这样做出来的文刀就有时代感了,年轻人也容易接受。”
柳森林还准备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招收的学员一要懂点美术,二要懂点木工,三要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具备这几个条件看上去容易,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柳森林同时也是济南市天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老玩具”的代表性传承人。柳森林笑称自己“雅俗共赏”:“和圣文刀和济南老玩具的关系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雅,一个是俗。文刀是文人雅士的文房用品,是雅的;传统老玩具也叫民俗老玩具,是俗的。”
之所以要发掘济南老玩具,柳森林说,柳下惠当初制作文刀,是觉得父亲建造营房时剩下的下脚料扔掉可惜,所以就利用这些余料,做成生产工具送给乡邻。柳森林的爷爷做文刀时,剩下的下脚料也舍不得丢弃,把它们做成了玩具,让余料重新利用。“我不但要继承爷爷的文刀技艺,也要继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家风。我爷爷把做文刀剩下的下脚料做成玩具,我也要用下脚料来发掘济南老玩具。”
柳森林制作的济南老玩具,大都是他小时候做过或玩过的。目前,他已经发掘了翻猴、猴子爬杆、蹿猴、核桃车、小摇鼓等40多款济南老玩具。“‘猴子爬杆’是一只小猴子在一个杆子上爬来爬去;‘蹿猴’是像弹簧片一样,把小猴子弹到半空中去;‘核桃车’是把核桃钻孔取出核桃仁,杆上装两个木头片,十字交叉做成电风扇片一样,拉动线就可以让木片靠惯性翻转。”他还根据老玩具的原理,开发了一些新玩具,例如根据核桃车的原理,柳森林用葫芦做成了“葫芦车”。为了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喜好,柳森林在济南老玩具上雕刻、烙画,并且研发了行走的机器人、下坡兔子、仿生骆驼等100多款文创玩具。柳森林还将济南老玩具带进文博会和校园,教孩子们拼装制作,让孩子们了解祖辈小时候玩过的玩具。
济南老玩具的市场比和圣文刀好很多。“我做的玩具里面,从几岁的孩童到耄耋老人,总有一款适合他们。”出售济南老玩具,除了后宰门街的实体店和两家网店外,柳森林还会走“订单玩具”,由文化公司、DIY工作室等有需求的机构根据样品预付定金,柳森林提供成套的材料包或成品。“下一步,我还要让济南南部山区的留守老人,在不影响生产和家务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组装济南老玩具,这样他们一个月就能有一两千元的收入。我要把济南老玩具做成一个扶贫项目,给社会作点贡献。”柳森林说。
新闻推荐
近日,济南市市中区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组织举办全区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培训班,辖区涉农街道办事处(十六里...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