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1年,馆驿街小学数学教师周亮有个目标始终未变,就是成为学生成长中的“贵人”,成就每一名学生,给他们以生命的精彩。他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用10多年时间创建和钻研“学导课堂”,让老师实现真正的“转身”;他用自己和学生的成长让学校领导和家长放心,学生能获得出彩人生,是他最大的幸福和财富。
老师“客串”不同角色根本改变课堂结构
周亮是一个渴望创新也善于创新的人,他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没有课堂形式的改变、课程内容的创新,仅通过老师主导的传统课堂是无法实现的。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在教育专家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于2008年开始了“学教用”三环式“学导课堂”的创建研究。
什么是“学导课堂”?总体来说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原本面向学生的老师,“转身”面向黑板,与学生站在同一视角。“课前由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形成初步成果,并梳理问题;课中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重点探究;最后进行应用拓展和总结提升。”周亮说,这些课堂环节始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使课堂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自主性且可持续发展的人。
“学导课堂”的应用,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模式刚提出时,也受到过质疑:老师的工作量会大增,课程进度变慢怎么办,学生成绩不好怎么办……认准改革方向的周亮没有退缩和放弃,他用半年“培训”学生,明确每个学生的责任。“这段时间,我每节课都‘客串’不同角色,有时是组长,有时是组员,教他们怎么想、怎么说。”经过一年的磨合,“学导课堂”在他的班里成型了。
为了寻找不同年级“学导课堂”应用时的特点,2012-2018年,周亮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完整地带完了一个班,将每个年级适合的方式和深度都“摸清”了,“以后哪怕‘半路’接任何一个年级,都能直接将适合他们的课堂‘带入’。”与学生亦师亦友有学生还想“带他回家”
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周亮会在课堂上为学生拓展很多知识,他从未放松过理论学习,每晚都要看书3小时,不但得记住,还要与自己的课堂体系融合。他深入研究教材、大量做题,每册课本都“印”在他脑海中,保证自己的课程范围内没有“盲点”。
“学导课堂”实施后,很多学生在学习兴趣和习惯上发生了质的改变,以前在课上当“配角”、不爱写作业的孩子,变得爱上了数学课,不但按时完成作业,还盼着上课。他的课堂进度非但不慢,反而效率更高,学生倾听、表达等能力也极大提升。这种转变,除了得益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也跟周亮的个人魅力有很大关系。
“踏上讲台,我们是师生;走下讲台,我们是朋友。”这句话真切地体现了周亮和学生之间的默契,每天上数学课成了学生最盼望的事之一。“周老师,我周末可想您了,真想带着您一起回家。”有学生曾这样对他说。有时在放学的路上,有的学生也会拉着家长指着他大声介绍,“那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周爸爸’。”每当经历这些“高光”时刻,周亮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周亮爱读书,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见识与思考,给身边的人带来影响和启发。当读到数学家波利亚的那句“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时,他觉得跟自己的经历很像,“进行一种创新时,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孤单,但走着走着你会发现,你的影响已经辐射很广了。”周亮说。
今年2月18日-3月8日,疫情防控较严峻的时期,周亮被上级指派参与入济人员核查工作,监控火车站和飞机场入济人员行程,他与其他几名同伴24小时轮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近20天接打电话1000多个。无论是否在他的讲台上,周亮都践行着“进德修业、诲人有恒”的宗旨,成就着学生和自己。(新时报记者曹莫)
新闻推荐
为深入挖掘济南文旅元素,推介文旅资源,济南市文旅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将共同举办济南市第五届导游大赛...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