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桥区有一所特殊的学校,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建校以来所有的学生均为低学段学生,虽然没有毕业班级,却平均每年都要走出几百名学生分流到区内新建学校。学校从建立开始,就承担着全区外来务工子女过渡任务,仅有的三个年级,最多时达到了37个教学班的规模,承担了1500余名学生的教学任务,这所学校就是天桥区汇安小学。多年来,汇安小学的老师们克服学生多、年龄小、借地办学等困难,用耐心、爱心和恒心赢得了一届又一届家长的认可。
水泥过道当操场为学生重建活动空间
2017年8月,钱君来到当时名为“济南技师北过渡校”的汇安小学。由于当时没有地方办学,过渡校被安排在另外一所学校再次“过渡”。仅有一层楼9个班级的办学场所,在钱君的回忆中,虽然条件相对艰苦,如今回忆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因为学生来自区内各处,路远地偏,许多家长在开学当日有些许抱怨,言语中流露出种种不满,老师们一边安抚孩子一边安抚家长,给家长
一遍一遍地解释。由于教学楼距离校门口较远,为了保证学生安全,不让学生在进入校门以后犯迷糊,学校的老师们每天早晨7点到校执勤,10米一个岗,保证学生不会在校园内走丢。“孩子年龄小,学校离家远,家长接送压力大,为了让他们在这儿能够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学校老师付出了很多。新学校,困难多也很正常,但是我们也挺过来了。”该校校长邱聪慧表示。
与钱君同年来到学校的徐锐,是一名年轻的体育教师,当她看到孩子们没有地方锻炼身体时,心里很是难受。但即使是这样,学校依旧坚持在人流较少的水泥过道上进行大课间活动。“别的学校学生会的运动,我们也要会,而且要做得更好。”徐锐说。在借地上学的这段日子里,保证正常学习节奏的前提下,学校还举行了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长长的台阶上搞合唱比赛,在水泥过道开展趣味运动会,邀请家长参加班级活动,包粽子、包饺子、开联欢会,那群当初怨声载道的家长的心如今已经被老师们给焐热了。
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天桥区教体局在第二年就为该校解决了办学场地的事,并于2020年正式将济南技师北过渡校更名为济南市天桥区汇安小学。
从零开始用爱和温暖滋养每一名学生
因为家长多数为外地来济南打工人员,几乎很少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辅导孩子作业。为了让一年级新生准确掌握拼音,从教29年的语文教师王敏想到了一个妙招——每天把拼音的正确读法发送到班级群中,让学生跟着拼读。“其实那就是小微课。一个半月学拼音,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11点,孩子反馈后,还要一个一个纠正。那段时间里,家长认可了我,也认可了学校。”王敏说。
学校北侧的教学楼楼梯特别窄,为了避免学生在课间发生危险,每节课后,每一个楼层每一个关口,都有老师的身影。学校专门开发了表扬卡,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手册,5张卡可以换一个小粘贴,在这本手册上有6个框,分别代表着发言、书写、劳动、礼仪、环保、正义,每个月老师都会进行汇总,评出月度小明星,为其颁发奖状和奖品。“虽然奖品可能仅仅是个本子、橡皮之类的文具,但是在孩子的心中是不一样的。”学校德育主任王桂菊说。
教师鲁俊东曾遇见过一名特殊的孩子,“所有老师讲的都不听,什么都不会,一言不合就躺在地下哇哇大哭,并且经常打人。”这让鲁俊东很是头疼。为了帮助这名学生静下心来,鲁俊东和美术教师韩蕾一起,在班级开展纸浆画课程。韩蕾说,“纸浆画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定下来的美术课程,很多学生没想到原来美术还有这样立体的玩法儿。”据观察,自此以后,这个班级越来越安静,原来调皮捣蛋动辄大哭的孩子也开始安心进行创作,并且在他的手底下的作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教书育人要学会看到每个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能创造出不同的自我。这就是静待花开吧!”鲁俊东和韩蕾感慨道。
和融文化浸润校园家校共育无缝对接
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孙春梅是2019年来到汇安小学的,在她的眼中,这个学校的教师,都是能俯下身子与孩子讲话的人。这不仅仅表现在对孩子上,还体现在对年轻老师的培养上。“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那个俯下身子陪伴你的人,学校的老师们就是这么互相陪伴的。”孙春梅说。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为每一名新教师配备了一名老教师。徐亚南是2019年考入汇安小学的青年教师。她的师傅冯爱云经常听她的课,下课针对教学的不足,进行细节上指导;学校青年教师在钱君带领下,在“相约周三”组织大家一起练习“三笔一画”、共同读书并分享读书感悟……除此之外,还专门在教学上进行比拼,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赛课等活动,多形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语文教师娄红说,“从教两年来,跟着师傅史俊华学了不少本事,大到学科教学,小到班级管理,各种细节,都会问一问,老师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感谢汇安有这么好的团队,帮助我成长。”
在同心、同行、同乐、同享的教育理念的带动下,汇安的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助下,很快就融入了汇安大家庭;家长们也在老师的帮助下,更好地面对未来。崔莉是有着28年老教龄的资深教师,她说,“汇安这群孩子,真是很特殊。父母带着他们走南闯北地讨生活,很多时候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我们当老师的就要跟得上。”有一年中秋节,教二年级的崔莉去家访,家访的对象是班上一名很优秀的女同学。当她来到这名学生的家中时,她有些惊讶。狭窄简陋的喜饼店铺中,孩子趴在一个小凳子上写作业,妈妈出来进去地做喜饼、卖喜饼,根本没空管孩子。“据我所知,这个孩子才二年级,就自己独立上下学,妈妈忙不完的时候还要自己在家睡觉。”在家访中,崔莉了解到,母女俩租住在一个鱼龙混杂的出租屋里。在崔莉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后,她劝孩子妈妈,尽量带孩子和爸爸生活在一起,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后来,在崔莉的劝说下,这对母女一起去了爸爸所在的城市,“虽然优秀的孩子离开了我很遗憾,但我也很高兴,高兴于他们一家终于团聚,高兴于那个女孩子不用自己一个人面对复杂的社会。”一个学生两张成绩单引来家长评委现场打分
在汇安小学南侧教学楼的4楼,有一间特别的教室,是每个汇安学生期末最想去的地方。这间教室中,有不同的生活场景,学生需要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不同的生活场景中,通过家长评委的打分,形成自己的表现性评价报告单。
“请你将表针指至8:10,请你在超市里花掉10元钱,你能掂出下列物品是500g还是1000g吗?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是否掌握并能在生活中运用,都能在这间教室中得到检验。”数学教师宋凡清说。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生活场景中,习得并运用知识,得到自己一学期的总结,家长们也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辅导学生的能力,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认可学校的办学。“每学期结束,学生不仅有老师做出的学期总结性评价单,还有家长评出的表现性评价报告单,一名学生两张‘成绩单’是我们学校评价的一大特色。表现性评价活动,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的能力测试不再拘泥于纸笔测验,而是在场景中去运用,表现性评价给学生创设了更轻松更积极的评价方式,更重要的是围绕‘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导处主任李涛补充道。
学生年龄小,教学任务重,汇安小学将有效的教与学作为工作目标,一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保证学生在校安全;一边强化学校教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稳步推进,两手抓两手硬,为天桥众多外来务工家庭解决上学的问题。“今年,我们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学校老师和孩子们都很开心。虽然我们依旧面临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不断离开,但是我们会用100分的爱陪伴他们成长。”邱聪慧说。 (新时报记者张磊)
新闻推荐
从1998年开始算起,今年是李瑾在济南市七里山幼儿园从教的第22个年头。在孩子们眼中,她是一个喜欢玩的人,她带着孩子...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