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学校里,体育老师的工作环境是最恶劣的。尤其是对于一名女体育教师,这份工作显得更不友好:不能穿高跟鞋、裙子,皮肤经常被晒得黝黑,手脚磨出茧子也是常事。
不过,对于这些,李琴却甘之如饴。她主导构建了洪家楼第二小学“生命的教育”体育校本课程,把一门别人眼中不重要的“副课”,愣是发展成了大名鼎鼎的标杆式课程。她对教育的挚爱与付出为她赢得了“2020年济南市教书育人楷模”的殊荣,也让她成为了体育课上最帅的“老李”,学生心中最爱的“琴妈”。
1991年7月,李琴分配到了第一个工作单位——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南滩头小学。年轻的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个人包揽了全校一至六年级11个班的体育课、早上和下午的体育训练、两个大课间及课外活动,以及比赛的组织等所有与体育有关的工作。“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也许我天生就是干体育的料。”这一年,李琴将在体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孩子。
生活中的李琴个性率真,说话直爽,可是为了让“不服管”的孩子们能够老老实实上体育课,她也动了不少“小心思”。
“那时候不少学生就开始追星了,咱也是运动员出身,自我感觉不输明星。”李琴和记者开玩笑说,为了让孩子心服口服,她“放了一次大招”,在一次技巧教学时,一口气连贯地展示了前后滚翻、纵叉、倒立、侧手翻等动作。自此之后,李琴慢慢收获了一批“迷弟迷妹”。
“我经常在孩子们面前自称‘老李’,孩子们也喜欢这个称呼。”李琴说,为了拉近师生距离,她主动和学生们一起踢毽子、跳绳、跳皮筋、做游戏,跟运动员们一起训练、比赛。“后来,有的学生也喊我‘老李’,还说运动场上的我很帅气”,那一刻,李琴知道,她不再只是一位老师,也成了孩子们的朋友。
2009年,李琴调入洪家楼第二小学任教,第二年,就担任了体育教研组长。和乡镇小学相比,区直学校学生人数多,活动场地小,专职的体育教师少,体育竞赛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问题摆在眼前,在短暂思考后,李琴开始了一番“折腾”。于是,体育课不再光是自由活动,讲各种球类基础知识,讲各种动作要领,全部学生都要练身体素质,对比赛感兴趣的学生还要练技巧、学规则。
几年下来,学生体质健康达标合格率逐年提高,体育抽测成绩在历城区名列前茅,不但实现了区运动会零的突破,篮球、田径等项目更是直接夺得了冠军。
从教30年来,为李琴赢得师生、家长口碑的不仅仅是她的专业,还有她对孩子们的用心。在别人眼里,强子是一个不爱学习还调皮捣蛋的“后进生”,不少老师提起他来直摇头。
李琴通过找强子聊天,关心他,慢慢打开了强子的心扉。在全班同学都质疑强子参加运动会资格的时候,李琴力排众议,鼓励强子勇敢去试一试。
在区春运会上,强子不畏强手,严格按照训练中的技术和战术参赛,每比完一个项目,他都会迫不及待地问李琴:“琴妈,我的表现怎么样,能进入决赛吗?能给咱学校拿分吗?”比赛成绩揭晓,强子一举夺得男子100米第二名、200米第三名的好成绩,令班里同学大吃一惊,都为他竖起大拇指。自此之后,强子在班里越来越自信,人缘也越来越好。
去年年底,李琴左前臂意外受重伤,骨头打上了钢板,医嘱两三年内都要注意休息,不能剧烈运动。但今年秋季开学后,李琴又接下了五年级六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她又成了操场上那个帅气的“老李”,“听着孩子们喊我‘琴妈’,我心里才踏实,让我离开体育,那是不可能的。”
李琴说,体育是此生挚爱,因为体育又与教育结缘,希望用敬业的精神和专业的技能赢得尊重,用平凡的坚守致敬教师这份职业。
(本报记者 朱晓燕)
新闻推荐
济南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队关爱血液病患儿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今年年初...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