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跨越30多公里,从山师大千佛山校区到长清湖校区,下了校车再步行20分钟,两点一线、复线运动,这是于飞每天的行动轨迹。自2017年8月来到长清大学城“创业”至今,里程总数已达4万多公里,正好绕赤道一周。如今,大学城里的这所小学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核心优势,近日,于飞也被评为“2020年度济南最美教师”。
“打破”校园围墙挖掘高校“富矿”
2017年7月,为解决长清大学城高校教师子女入学问题,长清区与山师大合作办学项目正式签约。于飞从山师附小本部一头扎进了长清大学城,一干就是3年多。“山师大合作办学,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要充分发挥山师大的教育优势,促成山师特色与长清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山师特质的基础教育品牌,为长清教育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于飞告诉记者,创业蓝图很美好,却抵不住“一穷二白”的创业条件。“9月1日开学,摸底的70多个孩子只来了36个,与此对应的是一间教室、2位教师,这就是我们的全部。”
于飞深知,孩子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一间教室能完成的,需要更大空间、更多资源。尤其是这所学校所有家长全部来自高校,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也高,这让她压力很大。但转念一想,高校教师也给学校办学提供了一个资源宝库,如何将这个先天优势用好?于飞决定以课程为纽带,打造校地合作新样板。
于是,于飞“打破”校园围墙,开发的“行走的课堂”,两个学期带领师生9次走进高校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家长讲坛”让身为大学教授的家长变身小学老师,人文、艺术、科技、自然、社会……讲坛课程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仅一年时间,学生转学需求骤增,在招生范围仅面向高校的情况下,新增学生140余人。在学校“从0到1”的发展过程中,于飞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换来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与之同时,“保证您的孩子能到山师附小大学城校区上学”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优势之一。
“博士家长”社团课程
服务孩子成长
王元宁的妈妈是木工艺术专业的博士,孩子们通过“行走的课堂”一走进她的木工实训室,就爱上了这门课,可是,40分钟的课根本不过瘾,怎么办?
结合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于飞团队把它开发成一门社团课,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充分动手、充分合作。在这个课程的启发下,她又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28门以“博士家长”为团长的社团课程,用博士家长的专业服务于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于飞常说,课程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学校从建校伊始,于飞团队就着手构建一套适合的学校课程。为了能够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她多次向专家求教、组织家委会与全体教师会研讨“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怎么做”等问题,以确定学校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实施路径。在经历了建立、打破、重建,再打破、再重建等过程后,初步构建起了一套以“传承经典 面向未来”为宗旨的“C-CLASS”课程。目前,“C-CLASS”课程已经成为连接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的纽带,不仅保证了学校的育人目标落地,还有效助推了教师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基。
2019年底,学校搬迁到了一个拥有36个教学班的新校园,也因此有了一个新名字——长清区博园小学。如今,大学城里的这所小学校蒸蒸日上,于飞带领她的团队也正在构建更加适合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生态空间,为跨区合作办学出经验,为校地合作出样本,在实现“长清优秀学生不外流、大学教职工子女留得住、区外优秀生源引得来”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武文佳)
新闻推荐
济南市槐荫区76岁的孙老师双眼患白内障多年,看东西总是模模糊糊,心里很烦躁,生活也不方便。前些日子他听说槐荫区卫健局...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