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些影城已经被打造成生活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国内一些影城已经被打造成生活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本报记者 戴玉亮
疫情是否暴露了影院的短板?如果因类似事件导致停工,影院还能干什么?可不可以说,影院当下正面临转型升级?这是本报记者日前设置的一个议题,并将它分别抛向了几位业内人士。
影院当下正面临转型升级?
济南某大型影城经理(不愿透露姓名)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她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们的影城各种硬件都是一流的,没有短板,转型升级就是妄谈。电影院就是看电影的地方,搞不成别的。
显然,这位经理代表了行业内传统的,或者说保守的一派。与此同时,业内的激进派,或者说改革一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高级经济师赵军(前院线经理),日前撰文《探讨影城行业的整体转型》。他提出,影城行业必须对自己有一个转型的交代了。“迎合市场,走大流量之路,不被体制的藩篱困死。影城、院线和电影本身是自带光环的,也是自带流量的,谁说没有了硬盘和秘钥就能把人憋死呢!”赵军给出的具体解决方案是:影城要打造成生活馆,并举了四川绵阳中环影城的例子,称在这次停工中,该影城可以持续给员工发最低生活保障工资,并且有把握持续一年,就是长期开发生活馆理念的收获。
对于生活馆能干什么,赵军也给出了九大分类:影视分享馆、健身体验馆、绕梁三日馆、真知悟道馆、香飘四季馆、棋牌一乐馆、寻医问药馆、亲子开心馆、咖啡生活馆。赵军称,总之生活馆的“群众”和传统影城的“影迷”有重叠,更主要的是“影迷”得到了迭代,在生活馆里他们都成为了消费的流量。在这股通过生活馆创造出来的流量面前,传统影城出圈并且迭代了。
对于赵军的观点,新世纪电影院线济南泉城路店经理李言鲁并不认可。他对本报记者说:“影院先进的放映和音响设备、舒适的观影环境,就是让大家舒舒服服看电影的地方,变成生活馆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影城人能经营好影院就不错了,跨界、创新、组合想玩好太难,毕竟专业做那些所谓生活馆的都难以生存。我想健身去健身房,想喝茶去茶室,为什么一定去影院?如果电影好看、影院生意好,做这些可以锦上添花;如果电影不好看,影院没人气,谁会冲着那些玩意进影院呢?”
李言鲁认为,影院离开了电影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好看的影片,影院建得再好都无济于事。影院靠电影,电影靠内容,有了好内容才有市场和观众。“现在复映的片子都是经典片,为什么票房平平?嚼过的馒头终究是嚼过的,做个配菜还行,怀旧一下还行,整一桌真的没胃口,观众都不傻。”
未来电影院
可能是固定的智能终端
在保守派和激进派之外,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中间派。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提出,在未来电影院可能是个固定的智能终端。在上座率很低的时间段,是不是可以进行直播活动、赛事演出等,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价值,而且也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需求。同时,他认为,影院在创新科技的运用上也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利用5G技术、区块链技术去开拓新的业务模式和新业态。
据了解,中国影院的困境之一是经营模式传统,客单消费较低。上影旗下61家自营影院,2019年观影人次达到1900万,除去票房收入之外,客单收入为4元左右。假如客单消费每人次增加1元,那么就意味着增加约2000万元的收入。因此,在流量变现的方向上王健儿提出影院+的模式,在影院中增加多元业态,打造成为线下娱乐消费入口、城市居民生活的第三空间。
在调研中,王健儿注意到,日本的一家老电影院去年引进了一个小型水族馆,通过高科技将水循环的成本大大降低。尽管水族馆的规模不大,却吸引了许多亲子人群,将影院的“非票”收入大大提升。王健儿表示,上海影城的下一步改造应当是颠覆式的创新,甚至可以考虑尝试先看电影后打赏的消费模式。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指出,影院要提高单块银幕的产出和上座率,实现流量变现,应当加大力度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培育一批有电影专业基础和美学判断能力的管理人才,对影院进行技术与服务升级,提升影院的软硬件设施品质,为观众提供最好的视听享受和体验。
电影院不会死亡,
并不代表一成不变
电影院不会死亡,并不代表一成不变。从当前复工两周多的情况看,那些重新走进影院的,终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人。今年的疫情,让人们看到了电影院行业的脆弱,以及盈利模式单一所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对过于依赖线下业务的影院而言,疫情期间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的余力;而在增值服务上,影院也没有和消费者建立起足够的黏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影院自身产业模式上的缺陷,不仅给其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会反过来对上游内容的创作、发行产生影响。
事实上,疫情之前电影放映业就已经压力巨大。拓普智库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观影人次只有17.4亿,同比增长不到1%,是近5年来最低增幅;而平均上座率也只有10.74%,和2018年的12.09%相比下滑明显;元旦档、春节档等大档期,同比观影人次都存在下降的情况。电影市场看似红火,但票房增长更多来自于票价的上涨,而不是增量人群。
在日前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场论坛上,移动电影院CEO高群耀提出:“传统的电影院模式终将被‘超级影院’取代,实体院线不进行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突破是没有前途的。”所谓“超级影院”,即电影院既有实体业务,同时拥有自己的线上电影院,来应对时间、空间不合适的用户,打破原有发行模式对于内容多样性的束缚,去探索更多的增量空间。未来,每一位观众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愿地欣赏电影。
今年4月,环球影业的《魔发精灵2》改走线上发行的举动引发了美国最大院线AMC的抗议。AMC表示,未来全球所有AMC影院不会放映任何环球影业的影片。7月28日,环球影业宣布与AMC达成协议,AMC将保证在上映的前17天内,独家享有环球影业的所有电影放映权;17天后,环球影业将可以选择通过在线点播等数字平台方式发售。史无前例的“17天窗口期”,不仅会影响未来整个好莱坞发行模式,引发更多平台和片方效仿,甚至会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等大市场的产业格局。
当线下观影受阻、流量进一步向线上汇集时,高群耀认为,从实体院线到内容发行,要充分把握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产业模式升级,聚焦观众会员进行用户化深耕,提供社区式无限服务扩展,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超级院线模式,会是未来20年影院模式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相较北美等成熟市场,中国院线的行业集中度有提升的空间。中国目前有近50条院线,不少规模不大的院线生存艰难,经营成本较高,管理人才欠缺,上座率和盈利率较低,市场整合势在必行。加之今年疫情的影响,不少影院因现金流短缺而面临倒闭。来自企查查的数据显示,2020年1-6月,全国有133家影院管理、影院投资类公司或注销(126家)或吊销(7家),有8家院线类公司注销或吊销。
乐观的一面是,电影产业链中,影院是价值含量最高的环节,去年全国票房超过了600亿元。虽然最近两年票房增速有所下滑,但还是保持正增长。看未来空间的话,国内2019年人均观影人次只有1.2次,相比美国3.8次,韩国3.6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年2月以来,上海电影、横店影视等头部院线开始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展开对中小影院的并购整合,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已是大势所趋。
据了解,上影公司计划将旗下自营影院从61家增容至100家。王健儿认为,只有一定规模和一定实力的企业才有可能投入研发,进行战略布局。扩大规模意味着供应链综合盈利能力增强,降低成本,产生溢出效应。想要把上海电影产业做强做大,首先应当做大院线,而现在是一个出手的好时机。在他看来,做大院线不会很难,关键是如何加快实现影院客流量转换与变现,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命题。
日前万达电影也发布公告称,募集资金43.5亿元,用于新建影院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募集资金拟新建162家影院,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河南、广东等地,共计1258块银幕、175535个座位。
新闻推荐
济南市出台措施保护购房人权益房企进入破产程序后购房人可完成产权登记
本报8月4日讯(记者张茜)日前,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企业破产府院联动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房地产开发...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