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长清区,有这样一个调解室:“爱管闲事”的民警牵头促和解,社会经验丰富的政法系统退休干部和社区干部出任“和事佬”,专业律师团队从中协助,积怨多年的纠纷得到化解,多起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分别送来锦旗致谢。 “矛盾不上交、 平安不出事、 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日前,记者来到了这里——济南市公安局长清区分局新城派出所警民联调工作室。
十年恩怨、四年投诉,派出所调解室给画上句号
一进新城派出所警民联调工作室,迎面看到的便是墙上挂着的锦旗。工作室负责人、民警孙远健告诉记者,前面的那两面最有分量。它们分别是一对结怨十年的当事人送来的。
今年2月27日,新城派出所接到一起民生诉求件:董某称本村村民刘某用渣土和树干堵住了自家门头房房门,希望公安部门尽快来处理。当日值班民警孙远健立即出警。
在现场,孙远健很快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是一起由多年未解决的地基纠纷引发的新冲突。解决眼前堵门的问题简单,但要想从根上化解矛盾,必须直面两家的地基纠纷。
随后,孙远健先后来到管理区、村委会,找到刘某所在小队的队长和参与当初划分地基的村两委成员,多次现场办公,促使董某、 刘某就地基划分达成一致意见。担心和解的双方会再次翻脸,3月6日,孙远健和同事第四次来到现场,召集村两委会成员,带上米尺、石灰粉,在新城派出所警民联调工作室特邀律师的见证下,现场测量、撒石灰粉、打界线桷。至此,十年未决的路有了清晰的界线,董、刘两家的恩怨也画上了句号。
“俺家宅基地前的路被堵了 10 年,俺打12345打了4年,管理区和村里都没解决的问题,没想到派出所给俺解决了。”3月13日,董某将一面写着“品德高尚,热心为民”的锦旗送到了新城派出所警民联调工作室。在此之前,刘某也来到派出所送锦旗,感谢民警和调解员帮忙解开了困扰他多年的“死疙瘩”。
孙远健告诉记者,警民联调工作室自去年9月运行以来,共联动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123起,调解有重大社会影响或多年积怨的矛盾纠纷 10余起,有效避免了民事纠纷转治安甚至刑事案件。
“多管‘闲事’,才能不出大事”
做过10年社区民警、5年办案民警,孙远健没少管过“闲事”,也没少为此吃苦、受气。可这位憨厚质朴的 80后民警心里认定了这一条:多管“闲事”,才能不出大事。
刚从警时处理的一起治安案件,让孙远健感触颇深:一名大学生因打群架受到行政拘留处罚,错过了一个难得的就业机会,全家为此懊恼不已。“其实当事人可以和解,但太意气用事,最终被处罚,背上了‘案底’。如果当时我再尽一把力从中调解,或许就没那么多遗憾。”孙远健说。 为此,他根据多年的办案和调解工作经验,设身处地站在双方当事人的角度,自行编写了劝解“三字歌”。“三字歌”通俗易懂,明确了调解处理对双方当事人的好处和一味走法律程序的弊端,进而让双方当事人在“心平和、海天阔”的氛围中实现快速、高效调解。
“老百姓太需要定争止纷的地方了”
在新城派出所警民联调工作室的调解员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政法系统退休干部。新城派出所积极走访辖区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的退休干部,邀请有调解经验的部分退休干部担任调解员。他们不仅每周轮流到调解室值班、参与调解工作,还积极“传帮带”,为年轻民警传授调解经验。
75岁的曹玉华是新城派出所聘请的调解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有着 40年的政法系统工作经历。“官司不易打,老百姓太需要这样一个定争止纷的地方了。”曹玉华由衷感慨,“如果多一些这样的调解室,多一些像孙远健警官一样热心调解纠纷的人,我相信社会会更加稳定、和谐。”
面对警力有限、民警法律知识有局限的实际,新城派出所特邀天齐律师事务所四名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调解,从法律的角度评判是非,为当事人提供和解、赔偿、诉讼等多种问题处理渠道,充分发挥“第三人”优势。依托“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派出所民警与律师联动,主动出击,走访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居、建筑工地,开展送法上门、安全防范宣传,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中。 新城派出所还邀请辖区社区居委会书记担任调解和事佬,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实现了律师、政法退休干部专业调解和社区人民调解的有机结合。
“结合‘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我们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来,实现民警与人民调解员优势互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新格局,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新城派出所所长梁洪贵说,“我们的目标是,矛盾纠纷到这里为止。”
本报记者郭延冉
新闻推荐
6月28日,济南曲水亭街百花洲西岸12个民俗商业亭全部换新完毕,近日将全部启用。据了解,新更换的商业亭全部采用木制...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