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于悦实习生董一扬
“我曾碰到过一位非遗鲁绣的传承人,老太太今年已经八十多了,她的作品简直太棒了,惟妙惟肖,但是由于作品很少,懂这个、愿意去买的人也少,宣传渠道更是有限,所以这位老太太至今还靠在街边卖鞋垫为生。”李秀平回忆。
经历了这件事,更坚定了李秀平将木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决心。“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想,如果想把这个非遗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要跟现在这些科技做结合。如果不跟现代技术结合,可能就会被淘汰掉了。”
“其实我们一直有在研发,现在机器人技术这么成熟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文化都没有跟现代技术相结合。不只是木偶,其实现在很多的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手工确实做得很精致,但没有办法复制的话就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你说现在年轻人谁还愿意去学个手艺,花上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的时间去学一门手艺,这个手艺还不一定挣钱,还不一定盈利,这个就更难传承了。”李秀平解释。
当然创新的路上免不了质疑,有很多人都质问过李秀平“你跟机器人技术做结合,你加了这么多的东西就不是非遗了”。她却说:“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我想把这个演出方式传承下去,因为我的改变而让木偶得以延续几百年,这也是我的一个贡献。所以说我现在改造了,可能在未来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才是正宗的。因为有时候时代在变迁,很多东西都是在变化也是在创新,必须得跟现在的一些东西结合,才能更好发展。”
未来,李秀平还会继续开发机械木偶,并将济南元素融入新的剧目中,她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有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到木偶戏、爱上木偶戏,为非遗木偶戏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新闻推荐
本报6月28日讯(记者赵卓琪)近日,市民郜先生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反映称,在市中区中海国际社区B2区附近建有一个体育...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