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林堡戏剧节。体适能运动。写意美术。
2013年,童林堡幼儿园“落户”济南,为龙奥片区家长送去优质教育;2016年,童林堡将幼儿教育延伸至槐荫;时隔两年,童林堡又在历城区建成洪楼园;当下,童林堡唐冶分园正在积极筹备中……多年来,孩子眼里的“童林伯伯”,用他的教育智慧和根植于内心的教育情怀,和家长一起,钻研于幼儿教育的系统和专业。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童林伯伯”对幼儿的智力发展和情商培养也渐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进童林堡幼儿园,就“幼儿的智力发展和情商培养”这一话题,与“童林伯伯”刘合平对话交流。
A
“过早使用电子产品,导致孩子过多依赖视觉感知世界”
本报记者:怎样才是家庭教育正确的打开方式?
童林伯伯:我们要知道,婴幼儿最初不是用视觉来感知世界,而是按顺序依次对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这五大感官学习渠道进行开发和“启用”,视觉排在后。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学习渠道普遍存在两个不足:“触觉相对靠手”和“视觉使用过度”,而滚与爬等全肢体触觉发展的感统课程内容却容易被忽视。同时,音乐启蒙课程、听觉习惯训练等也往往得不到重视。我们要把0-3岁婴幼儿的五大学习渠道平衡开发,把握幼儿成长的关键期,让孩子得到系统有效的启蒙。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让孩子过早地使用电子产品,这样会导致孩子过多地依赖视觉感知世界,不利于大脑神经元连接,也就不利于幼儿性情发展和习惯培养。
本报记者:怎样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童林伯伯:幼儿的学习对象有三个:向自然学习、向师长学习、向同伴学习;其学习方式也有三种,分别是模仿、体验和反思。模仿是孩子获得间接经验的主要方式,体验是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方式,而进入正面管教前提下的反思状态,则同步打开了孩子想象力的翅膀,结合再次的游戏实践或操作体验,能帮助幼儿塑造和提升创造力。
幼儿的成长过程即是其经验积累的过程。幼儿主要靠直接经验来体验、认知、理解外部事物,进而通过反思,运用这些经验来判断和解决问题,积攒累进,形成智力。如游戏活动后,在幼儿经历与体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幼儿用绘画或口述等方式进行反思性表达,强化幼儿新生成的经验与前经验的链接,以达到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在这个过程中,前经验是基础,新经历是手段,反思促进幼儿认知图式的生成。没有反思,幼儿新获得的经验不易储存,即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B
“温和而坚定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信任、支持和爱”
本报记者:管教方式不当,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童林伯伯:思维呈现是智力发展变化的标志,而思维形成的第一步,则是感觉。7岁前儿童的认知,处于表象感觉阶段,有时尽管听不懂语言内容,但他能感知成人讲话的语气、语调、肢体语言和眼神。情绪影响智力,安全感强、轻松的孩子,接受新事物快,探索意愿也强。所以童林堡一直提倡“以不含诱惑的深情及不含敌意的坚决”,来跟孩子温和而坚定地沟通,让他感受到信任、支持和爱。
孩子的天性是探索和任性,他因好奇而探索,也因不懂规则和敬畏,在情绪表达时不能理性把握,而表现得任性。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不当的管教方式,会影响到幼儿的情绪,比如安全感不够、资格感不足、选择综合征等六大教育“陷阱”,直接影响孩子的探索状态和智慧生成。
本报记者:智力是否是先天性的?
童林伯伯:智力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是后天智力的开发,从物质上讲,取决于能否有效激发神经元。体现智力开发程度的神经元连接密度,取决于幼儿期情景接触和逻辑训练的启蒙和刺激。对幼儿来说,最基础的逻辑是概念分类,比如形状或颜色的识别、归类;逻辑延伸,可以用童林堡倡导的“五步鼓励法或五步解困法”,每次沟通5-11句的往来话语,通过增强有效对话来完成;逻辑升华,则要靠系统的教育环境、专业的游戏反思和“智力源泉”去实现了。
本报记者:什么是“智力源泉”?
童林伯伯:提升幼儿智力发展,有四种主要的活动形式:自主游戏、运动促进、绘本阅读和音乐律动。在我看来,它们是幼儿的智力源泉,能丰富孩子们经验和思维模式。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运动能刺激大脑活跃度,协调大脑发育,还能增强孩子的力量对抗性、柔韧平衡性等;游戏能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自主游戏能增强孩子在集体中的任务创新和角色担当,游戏越系统越丰富,环境材料越具有适宜性和可塑性,越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充分调动内在潜力;绘本阅读和音乐律动,能丰富神经元连接,改善习惯,增强专注力,并提升孩子的气质,获得幸福感。通常来看,运动充分的孩子,胆子大、思维活跃;习惯游戏活动的孩子,专注力和判断力强,活泼有主张,自由而灵动;古典音乐熏陶下的孩子,长大后自带气场,有种脱俗感,其内心平和而充盈。
C
“对幼儿潜质进行全面探索,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怎样让孩子乐于学习?
童林伯伯:儿童都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向自然学习、向师长学习、向同伴学习……任何学习的前提,都得是孩子愿意学。孩子在学校向老师学习并不太自由,让孩子乐于学习,涉及课程的游戏化、材料的适宜性、环境的探究性,这考验幼儿园对幼儿学习的理解和教师支持能力,比如童林堡每次课程切换,第一个环节都是1分钟的情绪唤醒。
幼儿教育是发掘和唤醒孩子潜能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根的教育。根的教育,要给孩子未来成长探索和塑造各种可能,需要对幼儿潜质进行全面的探索。童林堡从八大智能系统,到每个园所的32个功能区、108个园本游戏,再通过心灵成长式、障碍体验营等四大教学特色和童林堡532教学法则,让孩子智力发展得到全面启蒙。
本报记者:幼儿的最佳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童林伯伯:每个家庭都有其教育思想和习惯性方法。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家长意志,把爱寄托于孩子,强调“听话”、责怪“不行”的现象还较普遍,局囿了孩子思维,影响了智力拓展。如何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积极的探索和乐观的潜意识,家长的学习需要系统的家园共育。教训不是教育,不要等过了敏感期才察觉。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家长的期许,也是不少学校的目标。童林堡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自由而全面地成长”,教育目标是“让孩子和我们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一是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二是强调发展变化,在前经验基础上,通过课程的有效性,逐渐扩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还体现在四个基本面,一是孩子某项短板或缺点不算突显,在集体氛围中更容易呈现和改善;二是孩子的经验和思考要越来越多,这是智力关键,取决于环境和游戏;三是我们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和任性,影响其内生动力的障碍;四是当孩子能帮助别人时,才会变得更好。
D
“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用小成功激发孩子的心理能量”
本报记者:请从全人角度,谈谈幼儿情商的培养。
童林伯伯:培养幼儿情商,首先要理顺四个关系:情商和情绪发展的关系、生物特征和生命的关系、情绪内化和外化的关系、情绪引导和情景的关系。
在第一个关系中,我们要知道,情商不是先天的,是生活中养成的,是可以通过心智模式训练迁善的。情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影响彼此情绪的能力。情商高的人,让自己舒服、让别人快乐、让他人欣赏,能实现三赢,更容易成功。第二个关系中,我想要说的是,情绪是感性的,调节情绪则需要理性。大脑海马体末梢的杏仁核,负责识别和产生情绪,对愤怒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尤其敏感,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已经发育完全。而负责情绪调节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从孩子2、3岁时才开始发育。
在情绪内化和外化的关系中,以生气举例,有人生闷气,有人发脾气,情商低的人,一种是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容易自卑或愤懑,往往是安全感不足导致的情绪内化;一种是在处理跟别人的关系上,时间足而耐心不够、理不亏而词穷动手。不会处理跟别人的关系,容易发脾气,易怒难以把握。
情商是来自情绪的情景反应机制形成的潜意识行为。孩子有情绪或任性发脾气后,家长要引导孩子把感受讲出来,不要压制或因拖延而形成委屈愤懑;要帮孩子听进话去,降低急不可耐造成的行为冲动;同时和孩子一起情景再现,分析后果和他人感受,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本报记者:情商体现在哪些方面?
童林伯伯:情商体现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体现在对事物的适度区间,还体现在对教育的失误失察。我认为,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为此,我提出了“童林堡九大儿童心理能量”坐标模型。其中,安全感是核心,是一切情绪的深层因素;耐受力代表了意志坚强与否;资格感代表了态度强弱高低;敬畏心显示出尊重与随便;自私性人人都有,更要适度,要不会让人敬而远之,所以愿意分享和帮助人的小朋友很受欢迎;双面性代表人格趋向,有偏差的话是原生家庭价值观问题,掉入了教育“陷阱”。除此之外,自信心、上进心和专注力,分别代表孩子在信念上的坚定、行动上的积极和方法上的灵活。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用一个个小的成功与成就,培养孩子这些心理能量。
但是,教育不能仅设想好的一面,以幼儿教育为例,如果孩子出现安全感不足、专注力不强、资格感不够、选择综合征、贪婪性自私和双面性人格等六大失误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影响情商,导致孩子纠结多或人际关系差。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底线思维,才不会进入失察的滞后性。
E
“爱孩子不如懂孩子,自然的高频沟通最锻炼孩子情商”
本报记者:家长如何锻炼孩子的情商?
童林伯伯:情商始于幼儿,成型于青少年。孩子的父母应该尊重幼儿的生命权利和人格自由,做一名懂孩子、懂教育的爸爸妈妈。我也常说,爱孩子不如懂孩子,懂孩子才能培养有用的孩子。孩子不开心了,蹲下来抱抱他;拥抱是爱的链接,让他多抱抱你吧。在爱的氛围下成长,孩子才能学会爱的表达。捕捉并读懂孩子的微表情,漫不经意间,让孩子知道你在关心他。
情商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微笑和谢谢是爱的语言,自然的高频沟通和矛盾化解,最锻炼孩子情商。家长要保持正向而坚定,教育孩子不讨巧、不敌对,这样孩子才会内心平和。有的家长怨天尤人,唠叨抱怨,负能量很大,教育出的孩子经常纠结拧巴。另外,我们还要帮助孩子正确面对诱惑和批评,不要把世俗负面的观点灌输给孩子,因为太世故的孩子没朋友。
本报记者:老师该如何培养幼儿情商?
童林伯伯:孩子要想在温暖而坚定的学校里快乐生活,需要老师具有温润而积极的价值素养。这就要求学校给孩子正向的示范引导,帮助孩子形成反思式学习,通过画笔、音频、视频等记录幼儿情绪,如童林堡的心灵成长课程,就引导孩子通过游戏体验和调节情绪,通过记名字、谈优点等方式,增加幼儿间的友好链接和接纳。
我经常跟老师强调,情绪要内化有痕、外化有度。老师要能揣摩出惊恐和悲愤的表征差别,能在喜怒哀乐间像喜剧演员般切换;但是不能纵容孩子哭得歇斯底里、闹得拳打脚踢。我们要让幼儿变得活泼有序、乐观积极,帮助、引导幼儿准确表达想说的话,并通过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们接纳情绪和了解相关行为会带来的后果,让孩子在错误中收获成长。
(本报记者韩晓凤)
新闻推荐
教职工测温、登记有序入园。手机扫描二维码登记入园信息。模拟幼儿入园测量体温。外来人员入园手消...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