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梦雯
家风如同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形的磁场,是最基本、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生活习惯等,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在这个漫长假期里,有的孩子学到了什么是大爱,有的孩子在父母影响下学会了“仪式感”……从这些家庭走出的成员,他们无论身在何处,历经风雨,初心不改,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守望与坚持。
抗疫老妈 让孩子懂得为他人付出
“姚卓成!”当记者咨询学校是否有家风传承的榜样时,济南新世界小学教师许文倩说出了这个名字。
姚卓成是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因为疫情,他的妈妈请战去了武汉,爸爸也提前结束假期回到工作岗位,这让他有了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五个多月的假期。
“2月22日零点30分,我接到奔赴前线支援的通知,深夜收拾行李,一早便出发。孩子对我有万般不舍和担心,可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无私的人。”姚卓成的妈妈崔京睛说。
“虽然我们不在家,儿子每天早上8点起床,早饭后开始学习,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得非常合理。”崔京睛说,儿子不但学习和作业不用他们操心,洗衣服等小家务也全由自己打理。最让崔京睛惊喜的是,在这个假期里,因为姥姥姥爷比较忙,姚卓成自己从网上找菜谱,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
除了打理好自己的事,姚卓成也像妈妈一样,为抗疫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当从新闻上看到妈妈的同事们喝不上水时,我想到姥爷退休后自养的蜜蜂酿制的蜂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为战胜病毒出一份力。”姚卓成说,他马上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姥爷。于是从装罐、打包,到配送,全家齐上阵。
从武汉回家第二天,崔京睛一早便吃到了儿子亲手做的西红柿鸡蛋面,“当时心里挺激动的,觉得这个假期里,孩子长大了。”崔京睛认为,当务之急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父母去做正确的事,才能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他的处世态度,是受父母潜移默化影响的。”因为良好的家风,援鄂归来的崔京睛成了幸福的女人。
幽默老爸 让孩子学会生活“仪式感”
“我始终认为最好的家风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说这句话的是一位爸爸,名叫刘成磊,是济南博雅幼儿园园长,他与妻子刘乐乐共同浸润在教育行业里已经有十数年。他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刘沐汐目前就读于济南市市中区泉海学校小学部二年级二班。
因为都在教育系统工作,疫情期间的刘成磊和刘乐乐均没能正常复工。“我是一个比较幽默的人,经常讲笑话逗家人开心,女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我们有爱的家庭氛围是密不可分的。”刘成磊认为,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孩子在这种爱中获得安全感,才能建立爱人、爱己的意识。
他们还带女儿观察季节的变化,让她体会到花开的幸福与花落的悲凉;陪她看纪录片,感慨大自然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创造餐桌仪式感,让她每天都有期待,“她会在我做红烧排骨时,拿两个高脚杯倒上果汁,跟爸爸干杯庆祝吃‘大餐’。”
说起自己希望女儿经历怎样的成长轨迹时,刘成磊坦言,自己有时会闭上眼睛想,十年后的某一天当打开门看到亭亭玉立的女儿时,她身上会有哪些品质呢?“我一定希望她快乐活泼、自信勇敢、热爱生活,我想这不仅是希望,也是我们培养女儿的方向。”
刘成磊认为,因为他是一个快乐、充满仪式感的人,这种特质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女儿身上。“对于孩子来说,家风是人生第一堂课。家风、家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在充满爱与幸福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定是脸上有笑容、心里有力量、眼里有光芒的孩子。”刘沐汐的班主任李月娇说。
新闻推荐
济南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王品木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