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苗
当下,全国复工复产的脚步正在加速。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已然听见城市经济苏醒的声音。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经济活动中的“毛细血管”,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牵着稳就业和丰富群众生活的重任。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高质量复工复产,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回归正常,同样事关战疫大局。
日前,济南下发《关于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全面复工复产的通知》,出台十五条举措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这些举措已经开始发力,有力推动了“毛细血管”的畅通。
畅通“毛细血管”,需要实实在在“输血”。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减租降费。疫情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抗风险能力更弱,餐饮、零售等受疫情影响的时间相对较长,在较长时间里无生意可做,还要承担房租和人力成本。
减租降费落实到位,将切实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轻装上阵,让他们满血复活的时间成本缩短,迈过凛冬的步伐加快。
畅通“毛细血管”,须找准“痛点”贴近服务。企业防疫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企业复工需要什么,就补足什么。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像大企业,一般没有完善的部门架构,更需要相关部门深入其中,了解其真实需求。
为证照到期的个体工商户开通“绿色通道”,提供线上线下口罩供应……这些都是从服务对象出发提供的精细服务。以问题为导向,找到着力点,政府服务势必更加精准和高效。
畅通“毛细血管”,需要创新探索服务方式。例如十五条举措中,可店外适度经营的规定,对个体工商户来说就是有效灵活的经营方式。
本报近日报道“小吃们的创新式复工”,位于舜玉小夜市北门的“取餐围挡”成了网红,引发市民关注。业户自制订餐牌,附上店名、电话和二维码插在隔离挡板上,外卖小哥和顾客从挡板外取餐——政策创新和民众智慧通过一块挡板得到融合。
这种民众智慧也体现了疫情下,市场主体的积极“自救”和自我“造血”。疫情下,职能部门不能等,市场主体也不能等。本报报道的网红炸串“串姨”从正月初五六就开始“云卖串”,家居卖场“直播带货”等,都是市场主体“造血”的体现。
“输血”和“造血”同时发力,两股劲儿拧成一股绳。济南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面复苏的日子更近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就更近了。
新闻推荐
“三核”引领作用突出2019年,济南、青岛、烟台三市实现生产总值288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对全省经济...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