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彭彦伟
张佑民,日照市中医医院外三科主任。25年的从医经历,数次填补日照胸外手术空白,创造性地提出把心理治疗融入到肿瘤患者治疗中去,让患者克服恐惧。积极投身公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医者的大爱无疆精神。
肿瘤患者术后五年存活率超五成 多次手术成市内首例
记者在日照市中医医院外三科见到了主任张佑民,高高的个子,大眼睛,说话非常爽朗,带着标志性的微笑,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早晨一上班接近两个小时查房,还没来得及喝口水,之前一些来复查的老患者,让他看一下结果,也聊聊家长里短,“多年看病都成老朋友了,路过这里就坐坐。”张佑民说。
李先生(化名)复查后发现身体非常好,“是张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当时别的医院都不建议手术了。”李先生说。李先生2012年查出食道癌,而且已经有所转移,病情非常严重。由于当时李先生已经七十多岁,去过济南以及青岛等多家医院,当时都不建议手术治疗。
李先生家人听说市中医医院外三科来了北京的专家,来找到这个专家后,经过诊断发现,还可以手术,但专家行程安排的非常紧,第二天就得返回北京,没法改变。当时专家告诉他,张佑民做这个手术完全没有问题,还笑着对李先生说不要不相信外三科和张主任的水平。张佑民介绍,最大的难度不在手术本身,而在肿瘤切除后的淋巴结清扫,清扫的范围和干净程度,决定了患者的存活时间。时间证明手术非常成功,已经七年了,李先生身体还很硬朗。
据了解,在外三科像李先生这样术后存活超五年甚至超十年的患者还大有人在。“当时我统计过,现在仍旧找我复查的超过十年的恶性肿瘤患者有五六十位。”张佑民说,十年以前的医疗水平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而且还有很多去别的医院复查的,还有中间因为别的问题去世的。“具体数据我们正在统计中,但只是我自己粗略统计,我们手术超过五年存活的超过百分之五十。”
近年来,外三科在张佑民带领下多次突破日照胸外科手术医疗空白。其中所独创的“全胃切除—空肠食管胸内Y式吻合”手术方式已经推广至省级以上医院;独创的“单向纳入式人工胃底活瓣应用于食管-胃胸内吻合”技术,极大改善了食管癌患者术后返流症状;开展的“食管癌全区域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理念和技术”极大改善了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生存率;2017年,在省内率先开展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后免除插胃管、免除放置胸管等加速康复技术;同年,在市内率先开展了乳腔镜技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一期再造技术、双侧甲状腺癌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保留双侧喉返神经技术极大改善了双侧甲状腺癌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
融入心理治疗 克服患者恐惧心理
在外三科,各种恶性肿瘤手术占相当大比例,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有些人并不是让疾病打垮,而是心理上自己把自己吓倒。“很多病人没查之前挺好,一查出癌症,精神立马就垮了,临床的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张佑民说。
针对科室特殊情况,在全市卫生系统内率先推行将心理治疗融入肿瘤综合治疗并获得良好效果。张佑民提出一个观点,治病先治病人家属,再治病人的心,最后才是治病,“有些病症,心理治疗作用可能更为重要。”张佑民说。
他在服务上精于钻研,致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在全市率先推行“病史属实签字制度”,提出“零摩擦、零纠纷、零投诉、零争吵”服务理念,建立“如果您满意请告诉别人如果不满意请告诉我们”、“以人为本、人性感动”、病人“入院感受中医院的好,出院记得中医院的好”服务理念。
他不仅自己学习心理学知识,还在科里开会或者业务讨论的时候传授给年轻医生心理学知识,把心理学学习融入到他们日常学习中去,作为一项专业来学习。“有些病临床解决不了,那为何不让患者在一种舒适的状态下度过余生。”张佑民说。
积极投身社会公益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25年医学生涯,让张佑民累并快乐着。工作之余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这四个字。为节省贫困群众的医疗资金,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到乡下义诊,多年以来,足迹遍及日照市半数以上的乡镇医院。曾多次到乡村为困难群众捐款、义诊,多次组织、带领科室人员与乳腺癌病友一起为经济困难的乳腺癌病友捐款、心理疏导。2017年更是自费近两万元,赴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索县义诊十余天,创下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地区连续工作超过24小时的记录,并为索县人民医院捐赠药品、器械、材料等计5000余元。
带领科室成员创建了日照市第一个“乳腺癌病友俱乐部——粉红丝带之家”,每年无偿组织乳腺癌病友开展两期俱乐部活动,目前已开展二十余期。带领并支持科室同志组织开展日照市目前唯一的“乳腺癌病友户外行活动”,目前已开展二十余次。
新闻推荐
12月9日,市中交警大队民警在街头执勤,保障市民出行。当日,浓浓的雾气将泉城笼罩得严严实实,出行的市民全副武装,车辆...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