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在收获甘蓝。
(资料照片)来往的大车将袁庄甘蓝运往外地。(资料照片)
长清区文昌街道袁庄村,有着江北甘蓝第一村的美誉,二十多年来始终在北方甘蓝市场中独占鳌头,却在近两年陷入发展困境。如何冲破桎梏、重回巅峰,这是袁庄村最大的命题。
11月,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袁庄村里,村民们正在地里收获白菜。东西主街上停满车辆,来往之间,袁庄白菜被成吨拉走,进入各大农贸市场。送走今年最后一个品种,随后的日子,袁庄菜农将投入到甘蓝育苗中,迎来下一个甘蓝季。这个有着“江北甘蓝第一村”美誉的乡村也将迎来最为忙碌的季节。
袁庄村位于文昌街道城西5公里处,毗邻省道220,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33户、950人,蔬菜种植是袁庄的支柱产业。20多年前引入甘蓝后,得益于袁庄村适宜的气候、肥沃平坦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
加上菜农们精心种植,坚持用有机肥料培育,这里的甘蓝具有上市早、产量高、口感好、纯天然无公害等特点,深受北方群众喜爱。除却良好的品质,袁庄甘蓝之所以能打出名堂还和规模有关,鼎盛时期,全村可耕地面积1408亩,种植甘蓝土地就达1300余亩。一到4月,站在高处看,一颗颗青翠娇艳的甘蓝如同玛瑙般在袁庄村的土地上星罗遍布;地里面,菜农们忙碌地劳作,热火朝天,甘蓝不一会儿便堆满地头;田边马路上,一辆辆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排起了长龙,一直延伸到村外。这些车将装载着袁庄的甘蓝,除奔赴山东各地外,还将到达河北、北京,乃至黑龙江。
这样的场景在袁庄村已经上演了20多年。近年来,以袁庄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几个村居共同进行甘蓝种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甘蓝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按亩产4000公斤、毛利润3000元算,单单甘蓝种植每年就为袁庄村带来近400万元的收入。作为济南市蔬菜供应的重要产地,袁庄村的地位举足轻重。不过,如织的收菜车流、忙碌的丰收场景,热闹之中依然难掩村庄发展的困境与危机。如何破题?不妨拭目以待——
和很多乡村一样,袁庄村不可避免地出现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国坦言,村内菜农比例从10年前的85%,逐年下降到如今的接近60%,种植面积也在不断萎缩,“孩子们不种菜,老一批菜农也快种不动了。”流程繁琐、风吹日晒、收入微薄,袁庄村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已经不愿意种地。
小农经济也在掣肘袁庄村蔬菜产业的发展。“散户种植无法连片,大家伙想法不统一,根本无法根据市场变化进行有效管理和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王建国也很为此头疼,“如果不采取措施,不出20年,袁庄将无菜可收。”
袁庄内,老旧的农资农具、落伍的种植技术以及与时代脱节的营销理念,导致整个生产销售环节效率低、成本高,投入产出比居高不下;而放眼袁庄外,大型农场、反季蔬菜、现代化农耕层出不穷,不断挤压袁庄蔬菜市场。
内外交困,袁庄的菜还会好吗?
严寒的冬季,袁庄村的地头上并没有沉寂。村民们也没有”猫冬“,他们活跃在地头上。一颗颗大白菜整装待发,它们将登上一辆又一辆大货车,进入各大农贸市场。接着,它们将化作餐桌上的美味,充实和熨帖着无数人的胃。这是袁庄村走出困境的措施之一,即促进蔬菜种植多样化。甘蓝、豆角、茄子、萝卜、白菜……在袁庄村肥沃的土地上,各种时令蔬菜琳琅满目,一茬接一茬,菜农们实现“季季有收成,天天有活干”,收入不断提高。
袁庄村的菜走出困境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核心则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打破小农经济。袁庄村在这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我们正在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把土地流转出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王建国介绍,这样不仅能够把劳动力解放出来,还能提高效率,增加袁庄菜的市场竞争力。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王建国仍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王建国的乐观背后是新的发展想法。2019年,袁庄村入选文昌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由上级投资16万元、占地200余平方米的垃圾沤肥房现已搭建完成,明年4月将投入使用。这座“吃进”垃圾、“吐出”肥料的小房子,不仅将解决一直以来令人头疼的“一斤菜两斤叶”的蔬菜垃圾,还可将每吨可腐垃圾转化为0.2至0.3吨的有机肥料,整个过程只需要60天。“我们打算先用有机肥种植莲藕,用事实说话,鼓励大家使用新的有机肥……”一套组合拳打下去,袁庄村正在破解困境,打开新局面。“三五年之后,你再看袁庄,必将有一番新气象。”王建国笃定地说。
(本报记者 邵明红 通讯员 李娜 程玉霞李煜琨)
新闻推荐
◎任崇喜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