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徐敏
前些天,在济南想书坊参加了“余华作品诵读暨读者见面会”,其中一名朗诵者朗读了余华小说《活着》中“有庆之死”的片段。我已经很多年没有重温《活着》了,只记得大学时代和同学一起阅读时反复讨论每个非正常死亡的人物,那时候,对死亡本身的感受并不太深刻。然而这次听到朗诵者用柔缓又冷静的语调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吐露出死亡这件事,滴滴眼泪完全不受克制地滚落下来,似乎对福贵的每一寸情感都感同身受。不知道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的流逝感受更加真切,还是为人父母之后更理解了好好活着对家人是多么重要。
中国人忌讳说死亡。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死亡往往意味着分离、悲伤、恐惧、冰冷。感谢命运,回想起我已经度过的不算太短的人生,还很少有近距离和死亡接触过的经历,自然对这件事情的概念还稍显模糊。所以当拿到一名英国殡葬师卡拉·瓦伦丁所写的《尸检报告》时,还是充满兴趣的。很想了解这个极少数人从事的行业究竟是怎样的面貌,这个距离逝者最近的人怀揣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生活,以及,那些离去的灵魂有没有被温柔相待。必须承认,起初对这本书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猎奇。
卡拉为死者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不得不承认,阅读直面尸体的文字带给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远比读一个死亡故事要大得多。从尸体的第一个切口开始,卡拉的文字就凶猛而冷静袭来——或许对我这样的读者很凶猛,对她而言只是平凡的日常工作而已。卡拉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读者不需要太懂那些晦涩的医学术语,只要跟着卡拉的文字,着手进行尸体的外部检查,随后依次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单独的器官,直至最后的尸体缝合。死亡后第一段神秘的历程,生与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以及生命究竟是什么,读者都能从卡拉的尸检报告中获取一些个性化的自我认知。
有趣的是,可能是女性作者的缘故,卡拉的叙述有些碎碎念。书中的每一章除详细描绘尸检的其中一个环节,也记录了作者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节目、剧集上看到的关于尸检的错误认知。她的文字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性和死亡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
与其说是读卡拉的《尸检报告》,不如说是听一个深深迷恋死亡的女人,向生者絮叨每一个有关死亡和尸体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卡拉用一颗热爱这份独特工作的赤诚之心对待死者,没有把尸体当成冰冷的工作对象,而是当成了工作中的交流者,甚至陪伴者。所以卡拉的这些絮叨,并不冰冷和悲哀,相反充满着浓浓的人道主义关怀。
卡拉这个天生就是为逝者服务的女殡葬师,用最真诚和温柔的态度轻轻触摸死者的每一寸皮肤,似乎和逝者完成最后一次抚慰人心的对话。
倘若离世之后的人们只是去了另一个精神世界,并且有卡拉·瓦伦丁这样纯善的心灵温柔以待,那么生命终结本身也就没有那么不可接受了。
新闻推荐
□记者李振通讯员刘晓侠报道本报济南11月29日讯今天上午,山东省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在济南市槐荫区裕园社...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