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龙山支教的六名“姊妹花” 新时报记者 黄中明 摄
六名支教女教师在龙山为孩子们开起“音乐会”
“红星闪闪绽放光彩,红军精神把心灵照亮,雪华山下书声朗朗……”这个新学期,龙山县茨岩塘小学第一次响起了属于自己的校歌。这首校歌由来自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的学子们录唱,学校音乐教师张雪莹作为市中区前往龙山支教的“姊妹花”之一,专门谱写了这首校歌。
今年暑假,来自市中区的6名音乐教师前往龙山县支教,为大山里的孩子送去歌声。市中区教体局局长宫春说,音乐大师“行走”在大山,在孩子们心里打开了一扇窗,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种子总有一天会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老中青”支教团队随时搭建“音乐课堂”
自称是“老中青”组合的6名音乐教师,她们来自市中区少年宫主任,音乐教研员隋岩,六十八中教师赵璇,育贤小学教师曹维英,南上山街小学教师逯娟,胜利大街小学教师张雪莹,实验初中教师翟羽佳。其中,赵璇老师已经55岁,而年龄最小的翟羽佳则是出生于1995年的“九零后”。
“如果不是支教,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来到这片土地,甚至刚听到龙山这个地名都会感到陌生,而如今,我们‘姊妹花’艺术支教小分队和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回想起在龙山支教的时光,隋岩忍不住湿了眼眶。她说,由于各种原因,那里的孩子们很少有音乐课,各种音乐类的教学设施也很少,尽管没有乐器,但老师们在学校还没有建成的操场上,用垒起的土坯台子做舞台,给孩子们唱了一首又一首好听的歌曲,《芦花》《我爱你中国》《沂蒙山小调》……老师们说,“虽然舞台简陋,但却是我们这辈子最动情的一场音乐会。”在石堤村、靛房镇中心小学等,走到哪儿,老师们就把歌声带到哪儿。
团队中年龄最大的“大姐”赵璇,在大山里度过了自己难忘的55岁生日,在工作期间不仅教大家唱歌,生活中还成为了老师们的“开心果”。曹维英老师来到龙山后,每天发生的教育故事,都是她笔下的文字。逯娟老师和张雪莹老师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放弃了假期陪伴孩子的时间,为大家跑前跑后尽显“女汉子”风采。翟羽佳老师一路上虚心求教,主动承担电脑操作、课件制作工作,做好技术支持和保障。
为学校谱写校歌为大山写下诗歌
龙山县的茨岩塘小学地处大山深处,是一所红区小学,这里是当时贺龙军团的二六军团所在地,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上学的孩子路途遥远,有时需要走上一小时才能来到学校,而且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
张雪莹老师说,五月份来过这里送过教,感触颇深,就想为孩子们谱写校歌《红色茨岩》,让胜利学子为他们录制成品。龙山开学第二天,“姊妹花”团队来到了学校,在没有任何音响设备,没有任何伴奏的条件下,老师们分别到教室一句一句的清唱,教会了近300余名孩子演唱校歌。
“藏着山歌与小调/带着生机与企盼/以逆风翱翔的姿态等待多年……”在支教的日子里,曹维英老师在教学之余,用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着大山的美,写下了一首首诗歌。
老师们还为当地送去了教育的“大餐”。她们给全县的音乐老师带去了音乐示范课和讲座,老师们得到消息后提前一天从各个乡镇连夜赶来,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好的音乐课堂效果和课堂示范让当地老师在结束两天的学习后欣喜异常,纷纷要求加微信,结对子帮扶。
老师们还组织了“爱我家乡之探访里耶古镇”研学活动,这也是整个龙山县的第一次研学活动。六名老师在大山的学校里留下了足迹,她们到皇仓中学指导影子剧《洒进大山深处的阳光》,与当地老师学习土家族歌曲《迎客歌》、摆手舞等民族传统艺术作品,“我们感受到支教的责任,同时感受到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有意义的事,为济南市中区和湘西龙山县艺术教育发展尽微薄之力,快乐而幸福着。”隋岩说。(新时报记者柴颖颖)
新闻推荐
泰山啤酒“以小博大”借原浆突围市场红海 千家直营店破局渠道封锁
泰山啤酒厂区夜幕下的泰山原浆直营店在当前啤酒行业竞争激烈,各大寡头瓜分市场的情况下,位于山东泰安的一家规模不大...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