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夏天炎热,古人没有电扇,没有空调,那得天独厚的泉湖,便是避暑纳凉的“天堂”。
对普通百姓来说,纳凉倒也简单:门前有柳,院内有泉。泉边柳下,一张小桌,几杯大茶,足可引朋呼友,说地谈天。渴了,泉中有“冰镇”西瓜;闷了,有听不厌的乡音俚曲;困了,柳荫下枕石而眠……那些孩子们更是“无赖”,地上滚一身泥土,一骨碌跳进泉中,便洗个干干净净……如此浓浓的乡情,如此清凉境界,又何惧赤日炎炎?
至于达官贵人,那就“高雅”多了。他们避暑纳凉,多在大明湖上。
大明湖水面浩瀚,风光无限。岸边亭台错落,绿树荫浓;水中舟楫往来,莲荷飘香。再加上湖水源自群泉,水质清,水温低,便成了天然的避暑胜地。那些达官贵人每到盛夏,都喜欢到湖上避暑,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话和诗文。
大明湖上避暑,通常是在杨柳岸边。那些“工作累了”的官员们,相约来到湖边,或在亭中宴饮,或在柳下吟咏;边赏湖中美景,边抒胸中豪情。玩到高兴处,也会鼓捣出些避暑的新花样来。如一千八九百年前的济南市长 (齐郡刺史)郑悫,在这方面就很有创意。有一次他跟幕僚来湖上避暑,忽然心血来潮,让人割下湖中带茎的荷叶,用簪子刺穿叶心,连通荷茎,又以荷叶做“筒杯”,里面贮满美酒,然后轮流从弯如象鼻的荷茎一端啜吸,谓之 “碧筒饮”。据说那滋味清香爽口,妙不可言,有“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的赞语,一时传为美谈。后世的文人雅士们竞相效法此道,并以此为“时髦”。
宋代曾做过济南市长(齐州知州)的著名文学家曾巩,也喜欢到大明湖边避暑。他在一首《西湖纳凉》的诗中写道:“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鷁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诗一开头曾大人就自豪地说:你问我在哪里避暑吗?告诉你吧,我在宽广、美丽的大明湖上!那里,湖水中金鳞畅游,泛起层层新浪;长堤上绿柳荫深,百鸟婉转鸣唱。岸边虹桥卧波,有青松翠柏掩映;水上画舫高耸,穿行在绿浪之中。尤其到了晚上,凉风习习,月光朗照,荷香扑鼻,泉声盈耳……在这样美好的地方避暑纳凉,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还有的人,更愿到湖水中避暑。他们或乘画舫,或驾扁舟,浴着阵阵清风,闻着扑鼻荷香,听着渔歌互答,看着鸥鹭翻飞;或穿行在荷丛中,或荡漾于碧波上,美得忘乎所以!清代济南诗人尹廷兰,对此就有切身体会。他在一首游湖诗中写道:“曲港浮萍一道开,闲撑小艇纳凉来。青天放眼蒹葭外,百感茫茫北极台。 ”显然,他是自己撑着小船在湖中纳凉的。
当然,普通百姓也有到湖上纳凉的,不过他们并不是单纯休闲,而是跟劳动联系在一起。清代诗人任弘远在《明湖杂诗》中,就写到彩莲女郎在湖中边采莲、边纳凉的情景:“六月乘凉争采莲,湖中来往女郎船。临行笑折新荷叶,障却斜阳细雨天。”炎炎夏日,姑娘们驾着小舟,穿行在碧波荡漾的大明湖上,一边乘凉,一边采莲。她们唱啊,乐啊,歌声引来林鸟和鸣,花容惹得艳荷害羞。当她们说说笑笑地满载而归时,每人又折一张新荷叶顶在头上,既能遮阳挡雨,又能防暑降温……这是多么动人的景象啊!(作者系济南出版社编审)
新闻推荐
构建国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独角兽”企业竞相涌现历下区2家企业入选准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典型代表,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经济发展新动能。近期,山东省工信厅发布的山东省独角...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